小时候是在农村生活,大约年样子我离开的老家,从此之后基本就是回家少了,一年能回去一次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人生在世各种无奈和无力,很多人都体会过。也许在城市从小长大的体会不到这些,但是不甘心在农村一辈子的人都可以体会到的。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也不是所有人能感同身受的。
偏题了。回归正题。
我老家是北方的半岛区域,至于什么地区就不详说了。那时记忆中的夏天有差不多只有一周30度以上高温天气,虽然离海差不多有几十里远,但是却会受海洋影响。一般来说中午高温持续到下午四点吧,到了晚上基本是变凉爽,得益于海洋的白天吸热,晚上释放凉气,白天和晚上温差比较大,貌似在初中地理是这样讲的(说得不对的地方请指教)。当然对于太南的地方来说,这时海洋的调节就达不到了,因为温度太高了。
当时最难受实际是梅雨天,不只是南方有梅雨天,北方也有梅雨天,只是我们叫过霉天,只是比南方稍微晚上一个月,同所谓汛期是同一时间段,降雨北移,空气温度大,那时是很难熬的。
常见的消暑方式:
一、游泳:
放暑假是天气最热的时候,男子们都是去河中泡上一个下午,戏水玩水,我的游泳也就那时学会的,也没人教就那样在浅水玩玩再到深水玩玩就会了。村中间有条小河,我们一般到离村中大约有一里多路的地方去玩水,修得小水坝。
但我们一般不愿意去河中,因为河水都是下大雨集的但我们那儿不是森林区,大雨把田里的水流到排洪沟,然后排洪沟又流到河中,里面含的泥沙量很大,都带到河中了,水是很混的。
我们第一选择是去机井,机井打得比较大,是人工挖的,不是机器钻的那种狭小的口,大约10*10米见方为常见吧。但水比较深,差不多最深的有十几米深吧,但是正是水深,水比较清凉不容易被太阳透,是消暑的最好方式。
我们那机井要保持水不干,就要打到水脉上,也就是要有地下水类似于泉眼冒出来,那时旱情最严重的时候,浇地井水抽干了,一晚上又满了。水自然非常的凉,泡在凉水中在夏天是最好的享受。有时候会在水中玩到下午四五点才回去。
手头无照片替代,实际比这个小多了二、找长得茂密的树下乘凉:
除了这些,还有就是那时长得比较浓密的树下的树荫也是最好的乘凉场所,夏天只要风,树荫下乘凉就是最好的方式,凉风阵阵。非常的舒服。
三、晚上街头乘凉看电视:
农村无太高的建筑,晚上一般会有微风,一到晚上那更热闹了,一般带上马扎在街头,点上艾蒿驱逐蚊子。小孩子或者嬉闹,或者躺在草席上呼呼大睡。大人们则是三三两两聊着天。这个时间农忙也过了,田里的庄稼也不需要再打理了,让他们自由生长就是了。有些人则把电视搬到街头,大家看着电视,那是电视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而且有的也是黑白居多,这个时间我很多动画片都是在街头乘凉看完。
当时最好印象和最深刻的是如下这种消暑方式:
一、喝井把(音)凉:
当时农村都是自己打井,这种井就是机器钻得了,然后是水压式的,一般都是十几米深,当时也没有那么多工厂,现在都不敢喝这些水了,污染了。压上来的水是非常的凉,我们热了都是直接压下面的水上来,水甘冽清凉直沁心脾,不比现在高价的矿泉水口感差。而且这水干净喝也不会拉肚子,现在估计再喝肯定拉肚子,主要是地下水实际污染了。
水压机二、井把凉泡西瓜和各类瓜:
那时夏天西瓜和瓜类很丰富,都是大田的,而且基本不打农药。一般都是西瓜和脆瓜、甜瓜、面瓜,最便宜时就是几分钱,有时瓜农会赶着马车或者牛车到各个村里叫卖,后来就是拖拉机、三轮车、四轮车这类的,经济发展的交通工具也更新换代的。
老家彩虹买上一两个西瓜,压上井水泡上一会,有时会换水,那时的西瓜都是开沙瓤的,很甜,经井水一泡会非常凉,口感更佳。
脆瓜(主要是羊角蜜)、面瓜是很好吃的,可惜现在吃不到那么正宗的了,在城市生活买过几次,已经吃不到童年那种口感了。
羊角蜜回想过去,有时回老家走一下小时经常去的地方,感触很深:
最深刻的就是:你走的地方越多,你的见识越广,你的视野越宽。无论你是农村生活还是城市生活,如果生活半径只有区区的几十公里,那么你的眼界也只有几十公里远。
当时感觉老家的那个小河很大了,但是后来天南海北的四处奔波,才发现那同外面尤其南方的河流相比,还不如人家一个小河沟水多和宽。
当时我经常上学路过的桥,当时感觉很高很宽了,现在回去看看,那个就是非常小的一个桥,甚至都不能称为桥了。
即使当时感觉比我们村桥大的桥,现在过去看也感觉非常的小。那时四层楼感觉很高大了,现在回去感觉也感觉非常的矮小。
所以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要读,但是行万里路却可以把书中知识更具象化更形象化。现在不后悔走出农村,只是悔于自己没有闯荡出什么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