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12个少年,来自英勇的“红军少年先锋队”,他们跟着革命队伍转战陕甘,打土豪,分田地,宣传革命,为革命作出了不少的贡献,被组织誉为“火焰一样的山丹丹”。
年冬天,地主家的小羊倌王有福,小乞丐赵玉杰,结伴逃出了地主的魔掌,拿着半张革命传单,到大山里寻找“穷人的队伍”,谁知遭遇大雪,两个人在雪地里冻僵晕倒了。
幸好,刘志丹率领的游击队正好经过这里,看到倒在地上的两个孩子,他们脱下大衣,裹住两个孩子暖在怀里,把他们救了下来,两个孩子就这样参加了游击队。
后来,陆陆续续又有一些穷孩子加入。
刘志丹决定成立一个娃娃班,并且让曾经当过骑兵连长的边德荣,担任他们的指导员,带他们进行军事训练。
一天晚上,大部队驻扎在一个叫艾蒿洼的小村庄,孩子们被安排在两里多外的另一个小村庄。夜半时分,艾蒿洼突然传来了一阵阵的枪声。
王有福第一个惊醒过来,他赶紧叫起小伙伴们,拿着小马枪、梭镖、大刀跑向了艾蒿洼。
到达一处山顶的时候,他们看到黑压压的敌兵,正在机枪的掩护下,不断地向艾蒿洼发起进攻,游击队的处境十分危险。
这股敌兵,是陕北有名的大土豪张廷芝的队伍。少年们冲下山崖,杀进了敌人的后方,趁他们慌乱之际,游击队成功突围了。
年2月22日,娃娃班被正式命名为“红军少年先锋队”,刘志丹把一面绣着“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少年先锋队”的红旗,授给了少先队队长王有福。
这些少先队员们,跟着大部队一起打土豪,分粮食,学文化,宣传革命,就像一朵朵火红的山丹丹花,又像暗夜里的一团团火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到年秋天,少先队员已经发展到两三百人,成为红军一支活跃的战斗力量。
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来到陕北高原,和15军团一起,在直罗镇向敌人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很多战士倒在敌人的枪口下,少先队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其中一个队员名叫小柱子,他灵机一动,和队员们用干粮袋和衣裳包了很多松散的黄土,悄悄绕到了敌人背后。
他们一挥手,黄土向着敌人兜头撒了过去,敌人的眼睛一下被迷得睁不开了,他们趁机扔出几枚手榴弹,敌人一下子阵势大乱。
大部队抓住这个千钧一发的机会,攻上了山梁,一鼓作气拔掉了敌人的机枪火力点。敌人见势不妙,落荒而逃,这帮气急败坏的家伙,跑的时候,顺便抓走了12个少年。
敌人对少年们威逼利诱,逼他们说出红军的情况,小柱子突然笑了,他说,你给我一副竹板,我就说。
“这里没有竹板,我用马刀敲击枪杆,你快说。”一个长着猫头鹰眼的军官说。
节奏一响,小柱子张口就来了一段:
“猫头鹰眼,先别转,包围你的红军你看不见!满西北,遍江南……”
军官气急败坏,下令挖一个大坑,杀了他们!
小柱子一点都不害怕,继续说道:
“同志们,别难受,红彤彤的太阳在前头。站好队,齐步走,我们少年先锋队,不怕活埋,不怕杀头……”
话音未落,敌人就对小柱子下了手!紧接着,他们又杀了另外11名少年!
12名少年的鲜血,染红了山丹丹花!
直罗镇战役取得了胜利,不久以后,全国抗战开始,王有福和其他少先队员们,就像一支一往无前的铁流,奔赴到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战场。
这些孩子们,他们无悔青春,与今天很多崇尚物欲,追逐享乐,耽于游戏的孩子相比,他们的激情,他们的追求,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正像马克思说的: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