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
人物纪念后世附会"历史人物纪念说"主要有四种: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
各种传统民俗活动1.扒龙舟2.挂艾草与菖蒲3.端午食粽
4.放纸鸢5.草药水(沐兰汤)6.拴五色丝线
7.打午时水8.铸阳燧9.浸龙舟水
10.佩豆娘11.画额12.躲端午
13.避五*14.采药、制凉茶
15.饮蒲酒、雄*酒、朱砂酒
16.端午雨17.跳钟馗18.斗草
19.打马球20.九狮拜象
特色饮食粽籺:端午节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粽的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雄*酒:端午饮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泡制的白酒或*酒。雄*可以用做解*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辟百邪、制蛊*,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避”。
五*: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的习俗。五*,是指*鱼、*瓜、*鳝、鸭蛋*、雄*酒(雄*酒有*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酒代替雄*酒)。也有其它说法,咸鸭蛋可以用*豆替代。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月。
打糕: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煎堆: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谚语和歇后语谚语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喝了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上海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醒,不安宁。(江浙)
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五月初五系龙舟节,阿妈叫我去睇龙船。(广东)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广东)
歇后语
端午节卖月历—---过时了。
癞蛤蟆躲端午---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端午节的*鱼---在盛市上。
端午节手抄报▍图文来自网络,由新里程教育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如要转载,务必标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