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彰德南苑南岗故事
TUhjnbcbe - 2024/3/12 23:02:00

南岗啊,南岗!

作者:赵洪*

我的老家在彰德府城西南。老城西南郊是浅山丘陵地带,安阳人称之为南岗。洪水河从西边岗陵上顺势而下,给荒坡野岭带来一片生机。洪水河是汤河流域羑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龙安区马头涧乡郭家村浅山丘陵地带。自西向东从安阳市区南部穿过,在文峰区高庄乡汪流屯入羑河,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洪水河上段是山洪排水沟,长约10公里,从*张村进入市区,流经许张村、赵张村、八府庄、娘娘庙、屠家村、宗村、开发区出市区。

我们村距离安阳老城有十二里地,是南岗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南背靠南岗,洪水河自西南向东从村南穿过,雨水季节,河水上涨,是一条大河,平常时候,河水很浅,涓涓细流,像一条小溪。村子东面、北面和西面是一片平原,景色秀丽,一派田园风光。

爷爷赵文思与伟人毛泽东是同年(年)生人,年12月病逝,享年73岁。爷爷上过两年私塾,看过许多书,讲起故事来头头是道,村里的老少爷们农闲时都喜欢到我家街门口听爷爷说书。《白袍征东》、《水浒》、《说岳全传》,讲起来有滋有味。

爷爷小时候,上不起学,看有钱人家的子弟上学,十分羡慕。当年,村里只有一家老郎中兼办的私学,教了五、六个学生。才八九岁的爷爷一有空就往私塾跑,站在门口、窗外看人家念书写字。爷爷的好学感动了老郎中,老郎中与爷爷的父母商量,爷爷到郎中家干活,郎中教爷爷念书,各不找钱。爷爷就这样找到了上学的机遇,一学就是两年。老郎中不但教他学识字,还教他认识中药的品种、药用。可惜,老郎中不知什么原因回原籍走了,爷爷没有学成医生,可是却成为我们赵家第一个识字的人。

为了生计,爷爷一辈子干过许多工作,种田、挖药材、推盐车、给人打工当伙计。但是,他具有一股不怕困难,不甘心接受命运摆布的精神。那一年大旱,庄稼颗粒不收。穷苦的农民吃糠咽菜,连树皮都吃光了,好多人到南岗上挖观音土(一种白土)吃,饿死了许多穷苦人。爷爷在灾荒中没有唉声叹气,而是琢磨如何度过难关,他想起上学时帮老郎中收药材的事,自己认识药材,挖药材也是一条出路啊,想到这里,他请人把锄板改造成了一把竖帮锨(挖药材的专用锨),背起箩筐便去南岗坡岭上挖药材去了。挖掘的药材经过筛选处理,卖给安阳城里的药房,还真的卖了几个钱,买了几斤粮食。回来后,爷爷给村子里的人一说,大家都在绝望中看到了生机。村里的青年都来请教爷爷,爷爷毫不保守地告诉乡亲们什么是生地、什么是地骨皮、车前子、教他们怎样挖坑才不毁药材,卖个好价。在爷爷的带动下,那一年秋天虽然地里颗粒不收,可村子里却没有一家饿死人。年我插队回到老家,村子里七、八十岁的老辈人还给我念叨爷爷的故事。

幼时的记忆很淡薄。只记得弟弟出生后,母亲无法照看我,爷爷奶奶带我去乡下生活。我抱着院子南头的一棵有一把粗的小槐树,哭着闹着怎么劝也不走。后来还是被掰开小手,被奶奶抱着,骑着爷爷养的小毛驴下了乡,我的户口也随之迁到了农村,那一年是年,我才三岁。

我和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白天跟着爷爷奶奶到地里去,他们干农活,我自个爬在地里玩耍,小草野花是我的玩具,蚂蚁、蝴蝶、蜻蜓、小鸟是我的伙伴,看蚂蚁搬家,追逐蝴蝶,捕捉蜻蜓,听蝉鸣鸟唱,无虑无忧十分开心。听爷爷奶奶说,有一次。我不知怎么吃了个小白扣,怎么也吐不出来,吓得爷爷奶奶不知怎么办才好,当天,我大便时,又把小白扣屙出来了,爷爷奶奶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那时候,农村生活虽然很苦,可是,爷爷奶奶为了使我茁壮成长,十分宠爱我。他俩吃糠咽菜,给我煮我爱喝的小米*豆稀饭,蒸玉米面和红薯面窝头让我吃,爷爷的牙不好,*豆嚼不动,一吃豆子饭就发愁,奶奶就用小沙锅专门给我煮小锅豆子饭。为了给我增加营养,爷爷还到村东头的洪水河边捞小鱼虾给我吃,六十年前的洪水河,河水清澈见底,鱼虾特多,用水桶一下子就能捞一碗鱼虾,回到家里用面一拌,用油一炸十分好吃。夏天,爷爷给我抓蚂蚱、知了玩儿,摘*瓜、甜瓜吃,秋天,爷爷给我抓蝈蝈玩儿,摘酸枣吃,冬天,我倚在爷爷的身旁,听爷爷给村里的老少爷们说书讲故事,听着就爬在爷爷的腿上睡着了……

稍大一些,我撵着爷爷到处跑。夏天去南岗割*蒿和艾蒿,编成长1.2米的草辫子,到城里去卖(当年买不起敌敌畏的城市居民用来熏蚊子);秋天,和爷爷在南岗坡上打酸枣,冬天和爷爷上南岗岭上挖药材。早上我们带两个玉米面窝头或者煮熟的红薯,中午到岗上农家找口汤水,就着干硬的窝头或凉红薯就是一顿午饭。傍晚,踏着夕阳的余辉回家,爷爷怕我走不动,一路给我讲着故事回家,使我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童年时代,虽然家庭生活十分清苦,没有电灯,没有玩具,看不上电视,更没有进过幼儿园,但我的童年却无虑无忧,天真活泼,十分幸福。童年的回忆,美丽而甜蜜,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留在了南岗的酸枣丛中,留在了小河旁的芦苇和花丛中,留在了美妙的鸟鸣中......令我*牵梦绕。我爱缤纷的童年,爱这童年的回忆。

年10月21日下午,刚满十七岁的我,响应*的号召,插队下乡,又回到了我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五年的老家。

年,在安阳师范参加师训学习后,到村小学当民办教师。

年春季,我带着学生在沿村的大小路两侧,渠边、地头种上了蓖麻,想用蓖麻换几个钱为孩子们买点作业本、铅笔等文具用品。八月,安阳市土产公司的同志偶然发现枝叶茂盛的大片蓖麻,便主动地来学校联系,给送来一些蓖麻蚕种,介绍说饲养一茬蓖麻蚕,一个多月就可以获几百元收入,学校领导十分支持,当即腾出几间办公室养蚕,想为贫困的乡村小学做一点贡献。

然而,正当蚕大量需要食料之际,村周围的蓖麻叶都摘的差不多了。教师们看着一天比一天吃得多的蓖麻蚕,发了愁。有人说村南的岗坡荒地上到处种的是蓖麻,可是,当时村村都有公社派的工作组,摘麻叶养蚕,叫工作组逮着了,给戴个搞资本主义的帽子,蚕养不成,教师恐怕也就当不成了。谁敢在光天化日之下上南岗摘麻叶?我们几个教师在一块合计:事到如今,明着不行,咱偷着干,决不能半途而废。于是,赵张村小学的全体教师就开始了自己的扶困希望工程------偷麻叶养蚕。

夜静人深之后,我们几个教师每人携一个麻袋,到村南的岗坡上去摘麻叶。五十多年前的南岗荒坡,道路崎岖不平,夜路十分难走,扛着东西就更困难了。可是,大家当年都才二、三十岁,不怕苦和累,不怕行路难。看到大片的枝叶肥大的蓖麻,钻进麻丛中,一会儿就是一麻袋。就这样,每隔三、五天我们就夜里行动一次,直到蓖麻蚕停食结茧为止。

那年九月末,教师们把蚕茧和蓖麻子送到市土产公司收购站,换回现金四百多元。学校拿一部分钱做学生的书本费,一部分钱买了几百本少儿读物,让同学借阅。开学了,听说新学期不用交书本费,家长们乐得奔走相告,小学生们高兴的连蹦带跳。

张村那片的土地都是岗坡地,种庄稼靠老天爷庇佑,风调雨顺,能获个好收成,过个好年景。遇上干旱,老天不下雨,土地龟裂,地里颗粒不收。公社号召抗旱保苗,社员们就要步行三五里路,到洪河去挑水了,一趟下来,人累得半死。年插队下乡后,公社曾组织我们中小学教师去*张村抗旱。从洪河边挑水浇灌岗坡地里的禾苗。

五十年过去了,回忆当年,我青春无悔。三年多的艰苦岁月,奠定了我人生最坚实的基础,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正的意义,使我一生受益无穷。它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也给我带来对往事的亲切回忆。

本文作者:赵洪*,河南安阳市人。年6月生,中共*员,大专学历。安阳古都学会会员。安阳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评审组成员,年10月插队下乡,年元月参加铁路工作,曾参加安阳火车站站志编撰工作。年退休后,积极收集安阳地方文史资料,先后在郑铁工人、中原铁道、人民铁道、安阳日报、安阳晚报、文源杂志、安阳广播电视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抗日英雄孙氏三兄弟》《崇义出了个张凤台》《阿斗寨游记》《安阳老城的车马店》《安阳老城的花市街》等上百篇文章。年参与编纂《恩施市地名志》,担任《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志》副主编。

平台声明:作者授权

1
查看完整版本: 彰德南苑南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