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习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既装点了岁月,也为现实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习俗文化的魅力,有的时候要比书本上的知识更让人心动。清明、端午作为四大传统节日,时至今日依然被人们所推崇。
唐代诗人杜牧曾创作过一首,流传了多年的诗歌《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而且也表达出了清明节的感情色彩。
雨纷纷、欲断*看起来都非常萧瑟,这主要是因为清明节时,正是人们扫墓、祭祀祖先的日子。而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屈原。
这一天有很多比较有特色的习俗活动,传统习俗“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习俗,有什么讲究呢?
第一、清明插柳
“清明插柳”是非常具有节日特色的习俗活动,人们之所以在清明节的时候“插柳”,主要是他们认为柳树枝有驱邪避害的作用。
因为古人将清明、七月半,以及十月朔当作三大“*节”。每当清明节到来的时候就是,百*出没“讨索”之时。
所以人们为了防止被*骚扰,才会形成插柳、戴柳的习俗。道教和佛教认为,柳树枝可以打*,所以将柳枝称为“*怖木”。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云:“取柳枝著户上,百*不入家。”其实,说的也是“清明插柳”习俗。
清明节到来之时正是柳条发芽时节,所以人们纷纷插柳、戴柳,认为这样就可以辟邪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习俗文化,而且也具有很浓郁的迷信色彩。
实际上,柳枝只是一种普通的植物而已,根本没有所谓的驱*、驱邪的作用。
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这其实说的是当柳条发芽的时候,就会出现烟雨蒙蒙的雨天景色。而此时恰逢清明节到来,所以人们就会将柳枝折断,然后插在门窗之上或戴在头上。
“清明插柳”的另一种说法认为,这个习俗其实源于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曾有两位捉*的神仙,他们驱*的法术非常高明。
每当将*抓住之后就会用柳枝,将它们严丝合缝地捆绑起来,然后放在深山之中喂老虎。同时,“柳”和留谐音有留住的意思,“插柳”可以避免小*将家中患者
第二、端午插艾
今年的端午节马上到,每年端午节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习俗活动,这种比较常见的就是吃粽子、青团,以及鸡蛋、鸭蛋、鹅蛋等食物。
事实上端午节的时候,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习俗,那就是家家户户都会上山采艾蒿。然后将艾蒿插在门框或窗框上,这样做就可以起到驱邪的作用。
当然,人们也会将艾草插在头发上。这主要是因为艾草散发出来的清香,不仅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而且还能有效去除一些蚊虫。
在古代社会,无论老幼男女,在过端午节,这一天都有插艾的习俗。并且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并成为了端午节的特色活动。
古人认为,艾草有传递思念的作用,这一点其实与“红豆”十分类似。
端午节到来的时候,一般都会处于春末夏初的时节。这个时候很多蚊虫活动比较频繁,人物为了有效避免蚊虫叮咬,所以就会在头上插一株艾草,因为艾草的气味具有驱蚊虫的作用。
南方地区还有用艾草泡澡的习俗。人们会在端午节到来的当晚,将艾草放入锅中并加入大量清水煮开,然后等到水温适宜的时候,就会用这种艾草水洗澡。
由于艾草也属于一种中草药,所以用艾草水洗澡不仅能驱除宫寒,而且还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疾病出现。
结语
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各种节日,统计起来差不多有几百种。而清明节和端午节作为大节,早已经深入了每一个老百姓的内心。那么会在清明节的时候祭祀祖先,并将柳枝插在头上驱*避邪。同时,这种习俗还有一种祈求风调雨顺的寓意。
端午节的时候艾草绝对不容忽视,人们除了可以“插艾”和用艾草泡澡之外。还可以将艾草做成荷包随身携带,其实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驱邪。
传统习俗“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既是古代习俗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现代人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