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ǎng
養
養,供養也。从食羊声,字形用“食”作边旁,“羊”作声旁。
一个文字,道尽了羊在中国人食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羊是人类最早开始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当时豢养的家畜还有豕(猪)、犬、牛、马、鸡六畜,羊居首位。
不止如此,“羊”的地位甚至一度超过了“龙”。三皇中的伏羲、神农都以“羊”为部落图腾,那时候“龙”的概念还没有出现。
“羊大为美”、“羊鱼为鲜”、“羊食为养”、“羊言为善”、“羊我为義”……在华夏文明里,羊是“美”、“祥”之物。
除了拥有可爱温顺的皮囊,最终征服人类的,还是那独一无二的味道。
北方人钟爱涮烤,中部地区最馋那一口红烧的酱汁,到了南方,就直接上锅清炖——爆炒、干煸、白烧、红焖,怎么折腾都能鲜掉舌头。
而羊肉的标志性风味,其实是来自于脂肪中的短链脂肪酸和硬脂酸,脂肪的形成又融合了各种因素。
单从带不带膻味来说,就与羊龄、品种、饲养方式、公母,甚至是否阉割,都有脱不了的关系。
公羊比母羊和阉割过的羊膻味都重,年龄越大的羊,膻味也越重,也是这个原因羔羊价格通常高于成年羊。
另一方面,不同的产区拥有各自的气候脾性,肉质的每一寸纹理都藏进了当地的风貌。
中国的羊群牧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藏、青海、宁夏等等。中华南北极其鲜明的环境差异,造就了多番变化的羊肉滋味。
-01-
宁夏
在宁夏,身价最高的就是盐池滩羊了。
盐池的特有的盐层带和碱硝带,遇上了干燥少雨的气候,导致土壤严重碱化,因此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是耐盐碱性植被。
滩羊们每天嚼着含碱量高的沙蒿和甘草,在日复一日的消化中去除了体内带有强烈膻味物质的脂肪酸。
在北纬38°这样的宝藏地带,遍地的饲料都是苦豆子、*芪、地椒花,水源上又恩赐于*河水过境,水里的矿物质滋润着动物的皮肉。
如此珍贵的羊肉,自然不必浓油赤醋盖了它的风味。手抓羊肉、清蒸羊羔肉、羊肉泡馍、羊杂碎,都是容不得犹豫的选择。
爆炒羊羔肉永远是宁夏人心尖上的一道菜。
挂一勺羊油,将花椒、葱头爆出香味,再下一把羊羔肉,花椒面和葱姜一边往锅里撒一边翻炒。
不用过多调味,滩羊本身高贵的血统已经孕育出清晰致密的纤维肌,不膻不腥,入口湿润又富有韧性。
滩羊细嫩的肉质,惯坏了宁夏人的舌头。再吃别处的羊肉,入口都是豆腐皮,从舌头上就开始抗拒。
-02-
甘肃
甘肃境内,靖远滩羊最负盛名。
靖远靠近*河,水草丰美,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家川岩画中就出现了大角羊和无角羊形象。
先秦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羌人和戎人的游牧地,牧羊的历史经过了几千年。
大西北的空气是干燥的,井水是晦涩的,然而生活在靖远盐池附近的滩羊,却是最丰润美味的。
哈思山遍布野生药材,附近流淌着雪山融水,养尊处优的靖远滩羊肌理细腻,骨肉匀称。
而其中最名贵的羊羔肉,生长期限在30至50天之间,略微一煮就滑嫩细软。
甘肃人的早餐,除了铺满羊肉片的拉面,也少不了羊杂碎。
羊的血、肠、心、肝、肚、头、肺、尾等统统收拾干净,放进锅蒸煮。时间越长,汤色越白,汤味厚重。
等到羊杂被煮得烂熟,老汤中那浑厚的味道吸收的淋漓尽致,搀上点羊头肉,满口都是满足。再要俩焙子,这一顿早餐就出来了。
-03-
青海
邻近的青海,也是一个畜牧大省,都兰、茶卡、祁连地区的羊,是青海人的最爱。
都兰多是盐碱地,羊群生长缓慢、肉质细嫩,祁连拥有将近两千万亩的草地,是青海主产藏系羊肉的基地,而乌兰县的茶卡羊自古就是宫廷“贡羊”。
接着茶卡盐湖周边的天然盐碱地的滋润,羊肉鲜美又富含蛋白质。
青海人从早餐的羊杂碎、羊肠面,到午餐的手抓羊肉、坑羊排,烤全羊、胡辣羊蹄,再到晚上的羊肉串、羊火锅,一天不吃肉就觉得身上提不起劲儿。
在青海,点了“烤肉串”约定俗成都是羊肉,而“点一串肉”更是不存在的,都是成打成打地烤。
羊肉现斩现串,厚实得很,在滚烫的烤架上暗暗积蓄香气。火星子噼里啪啦作响,表皮上滋滋冒着油花,锁住了肉汁的水分。
外层烤得咸香焦脆,内里还裹带着青草香,羊肉本身的鲜味挥发得淋漓尽致,嫩到烫嘴。
-04-
*
比青海更靠北方的*,占据着中国六分之一的土地,羊群物种实在丰富,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个性。
南疆比较著名的是有着高鼻梁的刀郎羊,北疆则盛产塔城巴什拜羊和阿勒泰的大尾巴羊。
都说“羊大为美”。2岁的成年大尾巴羊,单是尾椎周围沉积的臀脂重量就能达到35公斤,这一屁股热量也帮助它们守过了阿泰勒山漫长的寒冬。
大尾羊在民间还有一个称号叫“千里羊”,因为要逐水草,它们每年都要从准噶尔盆地到阿尔泰山完成一次多公里的徒步。
一路上都是富足的*参、贝母、甘草、苦艾蒿等等植被,脂肪里都屯着草药香。
从冰山融化而来的泉水纯净又滋润,如此富饶的水土养出来的羊群自然不会甘于平庸。
在*,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做馕的土坑,用强碱性的戈壁滩粘土垒出来的。
鸡蛋、姜*、洋葱、孜然、胡椒、精粉搅拌成糊状,涂抹在羊肉块上,再贴进馕坑内壁,暗火慢烤。隔着厚实的坑壁,肉香都能散漫整个屋子,更别提打开馕坑的瞬间,口鼻已经被攻陷。
*的馕坑肉,味道是强硬的,不会被调料盖去半分。
因为块头切得大,在烘烤中积蓄了足够的肉汁,有的人家会添一些羊尾巴油,在整块肉的表面形成一层香脆的薄壳,锁住渗透在纤维中的鲜美。
一定要趁着热气腾腾、金*喷香的时候入口,冷下来口感就会过于油腻。
-05-
内蒙
在海拔上到多米的内蒙,不管是什么羊种,都体格健壮,一身厚实又抗寒的皮毛。
阿尔巴斯山羊生活在半荒漠地带,羔羊发育快,产肉多。
苏尼特羊长期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草原活动,瘦肉率高,各种氨基酸和蛋白含量也高。
而同样生活在锡林郭勒的乌珠穆沁羊,堪称纯天然羊肉的榜首,体格大,肉脂多,长着特殊的黑头白身。
一般的羊是13对肋骨,而乌珠穆沁羊却有一定概率达到14对,28根肋骨。
这种清奇的骨骼导致它们比其他羊种身体更长,肥瘦比更加均匀。
内蒙的羊最适合“糙着吃”。
手抓羊肉,没有复杂的刀功火候调料,带骨的羊肉按骨节拆开,一锅清水,一把盐,水里还飘着草渣子。煮熟了直接一手抓羊骨,一手拿刀剔下羊肉。
一口肉送进嘴里,红皮大蒜咬半瓣,更会吃的就配沙葱,比蒜更香,再咕咚润一口烧酒下肚。
羊肉的燥带着酒香行成一股暖流,从躯体开始向手指和脚趾扩散,那真是脑子里什么都不想只顾着快活上天了。
-06-
陕西
陕西北部,沟壑纵横,羊群们为了觅食经常需要爬坡,练出了一身结实的皮肉。而其中的“健美冠*”,就是横山羊。
横山境内以无定河、芦河分出了北部风沙草滩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横山羊就生活在南部。牧草藏在丘陵的褶皱中,横山羊下沟上坡,运动量极大。长出来的肉没多少脂肪,也富有弹性。
羊肉泡馍,是陕西人尤其骄傲的一道美食。
羊骨敲碎了,熬出骨汤,再放进羊肉咕噜咕噜地炖煮。另一边,偏硬的死面馍要烙到七八分熟,内芯儿还保留着韧劲。撕、拧、掐、揪,仔细掰碎,铺进现熬的汤头里。
馍馍上的气孔吸饱了汤汁,不糊不散,一大块入口,裹带着的汤汤水水直往喉咙里灌,那叫一个畅快。
-07-
四川
四川简阳,湿润的盆地里生活着中外混血的“大耳朵羊”。
简阳大耳朵羊特殊的血统传承自努比山羊和简阳本地的山羊。再加上处在四川盆地西部,湿润的气候供养着富足的植被和水源。大耳朵羊肉质细嫩、纤维柔软,几乎没有膻味。
名扬天下的简阳羊肉汤,主料就是这大耳朵羊。汤底要用新鲜的羊骨、猪骨,加上香料药材在大锅里熬煮上几个钟头,羊肉和羊杂要先回锅爆香,再下进汤里。
出锅的汤汁是让人忍不住流口水的奶白色,水脂融在一起,鲜味里不沾膻味,羊肉煮到软烂却不黏口,牙齿间的纤维充满韧性。
四川人习惯冬至开始吃羊肉,简阳人却一年四季都靠着这一锅鲜汤续命。离了他,仿佛舌头会失了味觉。
-08-
江浙
到了江浙,依然不缺好吃的羊肉。
太湖平原上毛色纯白的湖羊,曾经是蒙古羊的后代,迁移到江浙一带已经有多年了。但和北方的羊相比,湖羊多了些江南的气质,喜欢安静,也爱干净,饲料要精心调配着来。
相比绵羊,山羊会多了些膻味,所以江浙地区少见手抓肉和烤全羊,多的是清炖、白切、红烧这些带着柔婉风格的做法。
臧书羊肉,传统的做法是要用木桶来烧,取材自藏书穹窿山上盛产的杉木,据说木头的清香能去除膻味。
而这并不是关键要素,如今很多店也已经弃用,端出来的羊肉汤依然鲜美无比,原因就在“功夫”。
师傅们早上六七点就得开始烧羊肉,羊肉切成大块,连羊骨、羊杂一起旺火炖煮。
出锅的羊肉分为白烧和红烧,白烧的汤保留了羊肉的本味,撒点葱花几口下肚,胃里都是翻涌的鲜气。
红烧的羊肉浸在浓油赤酱里,不入葱姜蒜,照样全无膻味,加点辣子,一口肉就能灌下几口米饭。
-09-
海南
海南东山羊,从宋代开始就享有盛名,和文昌鸡、和乐蟹和加积鸭并列为海南四大名菜。
东山羊常年生活在山上,虽然块头不大,但体型健壮,通体黝黑。因为靠吃山上的野菜、野草为生,毛发养出微微的油光,膻味小,而且肉汁里带着独特的香甜。
在东山羊的料理方式上,海南人创作出各种吃法:红焖、清汤、干煸、滚、炸、纹、蒸、扣,但绝对不可错过的,就是东山羊火锅。
带骨带筋的羊肉、切成一厘米宽窄的羊肚,都下进锅里,满满一锅肉香翻滚在热汤的蒸汽中,丝毫闻不见羊肉的膻味。
肥厚的羊肚最先煮软,醮上小料,挤上金桔汁,脂肪的香甜里又带着酸辣味。
海南人最爱口味偏硬的羊肉,嚼在嘴里汁水四溢,口腔里不停地分泌唾液,尤其过瘾。
/
一入深秋,寒意开始往衣襟里钻。隔着水雾蒙蒙的玻璃窗,能看到大街小巷的馆子里都冒着热气。
面店、火锅店、烧烤摊子,羊肉独特的香味串了几道门,勾得人口水直流。
关于羊肉,各地有各地的偏好,贵州的羊肉粉、山西的羊肉烧麦、西藏的羊肉干、河南的羊肉炕馍、云南的黑山羊火锅等等,不分高下,也都是当地人*牵梦绕的味道。
不管地域南北,一锅羊肉上桌,整个冬天都多了一个温暖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