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一个人
TUhjnbcbe - 2023/4/30 22:43:00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杨福梅

当一个人被以食物的方式纪念,他就已经进入到我们的血液里了。他会参与我们的日常,并随时处于亲切的交谈中。

我们可以先谈论一条江,倚在宜昌的窗口,谈它对于山河的意义,和对于心灵。

窗外,是春天向夏天的一次速递,那些高耸的青山见证了江水的纯净与明澈,两岸人家躺在她宽阔的怀抱。她从天际而来,“大美宜昌”的使者,而此时她又是热情的向导,把我如期带到了秭归——屈原故里。

整个屈原祠傍山而建,居高临下,凝视着浩浩江水,与三峡大坝遥遥相对。作为5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这里,已经成为了屈原文化的发端。

肃穆的牌楼式建筑,旖旎的峡江风光,让人为之迷醉。我拾级而上,依次参观门楼、大殿和配殿,如同解读一本宏大的爱国史诗。而抵达这里的游客,都是想把这部史诗读透的人。

站在门楼前,抬头便可问天。不知屈原是如何写下了《天问》,那首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的长诗。正寻思间,一群孩子鱼贯而入,密密麻麻占领了脚下的石阶。他们高冠束发,一袭白袍,徐徐展开手中的赭*书卷,临风齐诵:“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颇有屈子遗世之风。这是研学旅行的课程之一,一种根植乡土的文化教育,一场春天的行动。前方江水滔滔,广场上掌声不绝,是啊,一代又一代的屈子行吟在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有他的足迹。

广场左侧,一座古朴的舞台,也正向游客们献上精彩的文化剧。剧目分“任、疏、黜、迁、死”五个章节对屈原悲壮的一生进行了讲述,感人肺腑。屈子仰天长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拳拳爱国之情的表达,如江水久久激荡,在每一个人心里产生了深远的回音。

坐下来,我们也可以谈一盏灯火,在安宁的夜色中。谈它映入江面时的激动,和空气中飘散的粽香。

当一个人被以节日的方式纪念,他就已经渗入到我们的骨髓里了。

我们是吃粽子长大的。青青的箬竹叶见证了水和米混合的过程,而红枣、鲜肉、豆沙丰富了它们。一根线系上的不仅是美食,还是对一个伟人的情结。袅袅烟火中,家家包粽子,正把一种传统习俗五花大绑,送入内部,这是一种自内而外的滋养。

端午前后,遍地艾草葱茏。勤劳的宜昌人,忙着悬艾蒿、挂菖蒲。将成束的艾草挂在门上避邪驱*,除晦养心。屈原的香草美人,踏遍山山水水,播撒良善贤德,将一种文化,归根结底成对生活的美好祈盼。

江水翻腾,万家灯火摇曳。端午,一项民众的娱乐活动正内化成一股民族的凝聚力。

宜昌山水灵秀,除了过境的滚滚长江,溪河密布。哪里有山,哪里就有水;哪里有水,哪里就有龙舟。

龙舟狭长,除了装饰龙头龙尾,还施以彩绘。每只龙舟水手多达数十人,按鼓点节拍齐力划行。比赛时,往往“喧振水陆,观者如云”。端午节的意义,也尽在催人奋发的鼓声里。各地祭龙头、拜屈子,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得到传承。

宜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随着文化旅游业推广,赛龙舟已不再单是节日盛事,它完善着景区的旅游项目,发展成一项普及性的体育运动。新时代千帆竞渡,勇敢的弄潮儿,正向清澈的长江作出回答。

当一个人被以树的方式纪念,他就已经深深扎根在土壤里了。

我们可以继续交谈。谈论脚下的泥土,去半月、去凤凰山,谈它金秋的硕果,千年传颂的美德。

赶上一年一度的柑橘节,凤凰山格外热闹。这个当阳市打造的乡村振兴名片,成功以《橘颂》开篇。

当阳处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多丘陵岗地,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出高品质柑橘,远销国内外。作为农业农村部规划的柑橘优势产区,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宜昌主会场活动在凤凰山举行。

汽车离开当枝路,逐着波浪式的山岗前行,终于到达凤凰山深处。沿途绿油油的橘林铺满视野,挂起无数明*的小灯笼,汇成一条丰收的河流。

道路两旁,闪过笔直的灯柱,醒目的乡村文化牌,内容恰是屈原的诗篇:“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我们到达柑橘基地,即是把《橘颂》吟诵了一遍。

柑橘熟了,日子甜了。游人们穿行林间,或采摘,或品尝,或拍摄,将一坛农耕文化美酒酿制得无比醇厚。

站在观景台上眺望,这片被文化浸润过的土地,不再停留于视觉层面的欣赏,它有灵*深处的叩问,带着屈子颔首的笑意。漫山橘树也不再是树,是质朴而坚定的人,他们“独立不迁”,对脚下的土地爱得那样深沉。

阳光下,熙熙人群中,我似乎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从汨罗江畔缓缓上岸,穿越悠长的时光隧道而来。他依然穿长衫,佩香草,操着巴楚口音。不同的是,他行吟《离骚》,也品三峡蜜橘,合时著下又一篇锦绣华章。

请允许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一个人。从江水中唤醒他,在节日里唤醒他,从土地中唤醒他,完成一个时空和另一个时空的谈话。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