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认为真实的高贵应该是这样的
TUhjnbcbe - 2023/3/27 21:07:00
北京中科癜风医院好嘛 http://m.39.net/news/a_5252013.html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晚熟的人》是莫言获得诺奖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大多数都是他的亲身经历,

他是个会说故事的人,通过小说中的故事,他向我们传递着温暖与爱。

《晚熟的人》认为真实的高贵应该是这样的。

海明威在《真实的高贵》里写道:“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很多人以为,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让别人注意自己,或者凌驾于别人之上,就是高贵。

其实不然,高贵是一个人骨子里的教养和气质,是不断超越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他有些不合群,也有些另类,但认真想来,是符合常理的。

通常,高贵之人,如梅、兰、竹、菊,个性不一般。

深到骨子里的高贵,是很有个性的

高贵之人,如兰花一样芬芳。

有一个叫毛伯成的人,生于东晋时期,善于读书,任职西行*参*。在当年,也算是高官了。

他有一句口头禅:“我宁愿像兰花一样败落,像美玉一样被敲碎,也不能像艾蒿一样开花、茂盛。”

我们常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材质不同,那么他最终的结局不同。玉石碎了,还是玉石,瓦片不管怎么变化,都是卑微的。

兰花,生在幽谷,自然盛开,自然凋败,有没有人来欣赏,都不会影响它的一生。也许,兰花并不希望有人打扰它。

如果你是爱兰的人,那么你会发现,如果把兰花从深山带到家里,用最贵的盆子养育,兰花反而活不久。

你在靠近一株兰花的时候,老远就能闻到花香。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带给别人好的心情。

郑板桥说:“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摆脱了社会的浮躁,躲在深山之中,正如一个隐退的智者,虽不炫耀自己,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闻名遐迩。

高贵之人,如翠竹一样笔直。

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诸葛靓的人,在吴国担任大司马。后来,西晋取代了三国,定都在洛阳。

诸葛靓从此归隐,不再复出。最不可思议的是,他在任何时候,都是背对洛水而坐,表达自己对吴国的忠心,不朝拜西晋的皇帝。

晋武帝和诸葛靓从小就是好友,仰慕他的才华,下旨让他做官。诸葛靓坚决不去赴任。

后来,晋武帝主动找到诸葛靓,促膝而谈:“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交情吗?”

诸葛靓泪雨滂沱,认为自己愧对吴国,表达自己的心情。

古人说:“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更二夫。”

有些人,就是一根筋,不管遭遇了什么,都不会改变初衷。他的性格,就像竹子一样,笔直向上,如果弯曲了,那就是折断了。

而那些软弱的人,总会畏惧强权,也会因为贪图钱财,随意改变自己的初衷,在强者面前,唯唯诺诺。

竹子的高风亮节,恰好衬托了一个人桀骜不驯的品格。自古以来,很多文人,都在竹林之间读书、修行,在窗台前,种上竹子,随时提醒自己,要以此为榜样。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站好了,不管多大的风雨,都别趴下,这样的精神,自然高贵。

深到骨子里的高贵,是很有个性的

高贵之人,如秋菊一样傲气。

东晋时期的名臣桓温,虽然官职不小,但是脾气也不小。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自言自语道:“我如此默默无闻,会被人瞧不起的。”

于是,他忽然跳起来,对自己说:“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好了。”

后来,人们认为,他和大臣殷浩有得一拼,并且常常把他们相提并论,对比一番。

桓温对殷浩说:“你和我比一比,怎么样呢?”

殷浩说:“我和我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我就是我。”

当年的两个高手,都有个性,不相伯仲。

任何时候,做好自己,问心无愧就好了。即便外面传来了风言风语,也不去管,也不偏离自己的方向。这样的精神,恰如迎着冷霜怒放的菊花。

当万物开始凋零的时候,秋菊却开始蓬勃,反其道而行之。

诗人元稹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到了冷风咧咧的秋天,秋菊开过了,就意味着冬天来了,这一年,难以看到院子里有生机勃勃的景象了。

傲气,不是固执,而是坚持在人生的困境中,咬牙前行;是在人生到了顶峰之后,默默下坡。

一次次超越自己,比反反复复打败别人,强一百倍。寒冷是外在的困难,最怕的是心寒。如果可以用稳定心去面对寒风冷雨,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

高贵之人,如腊梅一样喜气。

林语堂在文章中写道:“梅花自然而然和白雪发生关系,而且它和水仙花成为我们新年享受的一部分。”

在我的家乡,人们习惯了把腊梅称为“春梅花”。也就是说,梅花开了,春天就不远了。

高贵的人,如梅花一样,习惯了独来独往,但是很善良,内心始终温润如玉。

春秋时,晋灵公手下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带着一帮人去打猎,路上遇到一个奄奄一息的男人。本来,作为高高在上的大臣,对于普通人,是可以不屑一顾的。但是赵盾动了恻隐之心,令随从拿出一碗饭给男人。

男人感激万分,还把半碗饭留下来,说是带回家给老母亲吃。

赵盾的心情非常难受,令随从再给一碗饭给男人,另外还加了一些肉。

一个人越善良,才越高贵。善事做多了,人就会有慈悲的样子,受人尊重。

深到骨子里的高贵,是很有个性的

真正高贵的人,是谦谦君子,也是锋芒毕露之人。他们是社会上的一股正能量。

人之贵气,不在于他读过几本书,也不是手里有几个钱,更不是取得了什么位置,而是他的品格,是否得到了锤炼,心胸是否能够涵养别人,是不是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高贵的品格万里挑一。

从今往后,每天进步一点点,超越昨天的自己。

莫言的话总是这么精辟,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从而写出戳入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才能赢得我们的共鸣,他的小说才能受到众人的崇敬与敬仰。而写到这儿,我也很有必要给大家推荐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了。

众所周知,莫言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奖分量不小,莫言能够获得,足以说明实力。但实力是要靠作品说话的,我们普通人大可以买他的作品来见证一下。但在我看来,莫言确切是个大师,比如说,上面的文字,便是好的佐证。

大家信我的话,不妨读读他的新作《晚熟的人》,这比他之前的小说更经典,里头描写的人性更深邃。因为这是一本他打磨了八年的小说,当中写的又是他回到老家后的种种经历,比如说表弟的妒忌打击与迫害啦,在村里大肆传播他的谣言啦,莫言伤痛地接收这一切,却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在了新作《晚熟的人》中。

《晚熟的人》是一部读懂人性的佳作,莫言为何花费了八年时间才将其完成?全在于莫言费了许多心血与精力,越是荣获此奖,越是在乎质量而非数量;也可以说,莫言将自己大半辈子的人生智慧与阅历全然写在了书中,毫不吝啬地跟我们分享。细细思索,我们每个人都可从书中学来智慧,都可将人性给研究透彻。

《生死疲劳》:诺奖得主莫言代表作,一部蕴含着能让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秘密的小说,这是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他用各种幽默风趣描述和通俗易懂的方言,通过转世轮回的方式,用动物的视角去写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和人们细致入微的生活习惯跟社会风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的诺贝尔奖,当莫言用魔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

如果感兴趣,点击下面商品卡,即可购买:

1
查看完整版本: 认为真实的高贵应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