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兔毫盏的正面。
我国的“斗茶”兴起于宋代,并催生出“斗盏”,延续千年,流传至今。在十堰,一些茶友相约品茶时也爱“斗盏”,休闲之余也看看对方最近又收罗了哪些古董茶碗。近日,两位茶友相约“斗盏”,令人惊讶的是,两人都用南宋时期的茶碗品茶!
两只兔毫盏精美绝伦
“你看看我这只盏怎么样?蓝兔毫的,产自福建,是南宋时期的建盏呢!”“不错不错,我的这只盏也是南宋时期的兔毫盏,比你这只差一点点啦!”“哈哈,都是南宋时期的呢,有缘分啊。”近日,在三堰的一家茶室里,两位茶友相约品茶,所用的茶盏吸引了不少客人的目光。
所谓“盏”,就是小而浅的碗。这两位茶友所说的南宋时期的茶盏,其实就是当时的茶碗。两人相约一起喝茶,并相互展示自己的茶碗,这就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斗盏”。
说起“斗盏”,不得不提宋朝的茶文化。在宋代,皇帝都比较喜欢喝茶,宋徽宗还写下《大观茶论》,宫廷里经常举行大规模的茶宴,上行下效,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在民间,许多文人组织饮茶团体,进行茶艺著述,并创作了大量的茶诗、茶帖、茶画,使茶文化与相关艺术正式结合,也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正因为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宋代“斗茶”风靡全国。
据记载,宋代的茶是制成的半发酵膏饼,喝茶前先把膏饼用干净的纸包裹好,捶碎后用碾子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之后茶水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沫,看茶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依据水痕出现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斗茶”能否取胜,茶盏极为重要,因此催生出了“斗盏”。
记者看到,茶友傅先生所用的是蓝兔毫建盏。所谓建盏,指的是福建建窑烧制的茶盏。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傅先生这只盏的造型像钵,经过称量,茶盏重.6克。傅先生爱好收藏,据他介绍,这只蓝兔毫盏为南宋时期的茶盏,他费尽周折用自己珍爱的一件藏品从另一位藏友手里交换而来。
另一位茶友袁先生用的也是一只兔毫盏,外形似斗笠,重.7克,同样是南宋时期的茶盏。
两只兔毫盏的反面。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建盏
那么,傅先生所用的蓝兔毫盏和袁先生所用的兔毫盏,有哪些不同呢?“差别其实很小,这两只茶盏都属于建盏,只是产自不同的窑。”傅先生介绍。
傅先生介绍,建盏的瓷胎和釉料产于建窑所在地——建阳,由于含铁量较高,瓷胎又比较厚,露出的胎体呈灰黑色,俗称铁胎。它的釉色呈乌黑、青黑或紫色等深色调。由于在烧制过程中,窑内能够达到℃的高温,釉料中的铁离子会析出,在釉面上发生流动而形成独特美妙的花纹,即所谓“兔毫”纹,因此,建盏也因兔毫盏之名更为人所知。
可以说,兔毫盏是宋朝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一。其中,兔毫盏又包括“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银兔毫”最为名贵。在宋代,兔毫盏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产品,在宋代的茶著作和茶诗词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验证。蔡襄在《北苑十咏·试茶》中写道:“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宋徽宗赵佶《宫词》诗曰:“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陆游《烹茶》诗曰:“兔瓯试玉尘,香色两超胜。”诸如此类的描述甚多,对兔毫盏褒奖比比皆是,兔毫盏也几乎成为宋代建盏的代名词。尤其是到了宋徽宗时期,其《大观茶论》在对盏的论述中,直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徽宗将兔毫盏摆在了“建盏一哥”的位置。
由于建盏的纹样是在高温窑火中因釉面自然流动而形成的花纹,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完全相同的两只盏,每只盏都是孤品,都值得品读、把玩、收藏。
用建盏品茶别有一番滋味
关于建盏行情的记述,在宋代的文献中只有一处记载。宋代建阳人祝穆在其《方舆胜览》书中记载:“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者,其价甚高,且艰得之。”意思是说,有一款被称之为“毫变盏”的建盏非常难得,市场价格也非常高。
傅先生介绍,除了兔毫盏,建盏还有油滴、曜变等不同釉面风格。油滴盏是建盏中的珍品之一,这种盏在黑釉为底的釉层上,比较均匀地散布着许多小而密集的斑点,即结晶体,像繁星点缀于黑色的夜幕之中。曜变更是被称为世之珍宝,现在传世的曜变建盏海内外仅见三件,全部在日本:分别是东京静嘉堂文库的曜变盏(即号称天下第一名盏的禾叶天目)、京都龙光院的曜变盏和大阪藤田美术馆的曜变盏。
如今,用南宋时期的建盏来品茶,有哪些特别之处呢?有人说,现在用建盏饮茶,看不到茶色,不适合现在的泡茶方法。确实,在黑釉盏中,茶色不易分辨,但黑釉茶盏有独到的优点——可欣赏茶盏中的氤氲雾气。斟茶入盏,水光摇曳,雾气蒸腾,如真似幻,这是任何青白瓷杯中不可得的佳景。
另外,从建盏的烧制,也可以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建盏烧制技艺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建盏的制坯成型,是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的。双手将泥拉成器坯,要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灵活运用推、拉、收、放等手法,找到最佳形式成型。
“建盏在手,喝茶时便不只是茶。”傅先生说,香气氤氲中,得一刻闲暇,摩挲宋物,可思接千古。“突然间会意识到,在多年前,历史上耳熟能详的诗人们也是拿着这样的器物,品茗啜汤,俯仰天地。”因此,用建盏品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记者罗毅编辑:艾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