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过端午节的那些事儿
作者:卿斋文苑主人张少卿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后又离开农村。随着时光的推移,农村的那些事儿又慢慢的清晰起来,总感觉留恋让人难忘。
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都生活在农村,那时候各家都不富裕但活得特别充实,特别是传统节日就更热闹的不得了。
端午节在东部农村叫“五月节”,是一年中比较重视的节日。大田里的庄稼种完了,等着出苗儿铲草,正好可以休整两天,再过一段时间就该忙着拔苗儿、追肥啦,这个空档儿顺便犒劳一下自己。农村那时候比较艰苦,从过完大年基本上还没好好的沾点荤腥,肠子里早就缺油水了,端午节正好解解馋。
农村干什么事儿都讲究仪式感,早早就在大集上买回来过节要挂的葫芦,女人们则拿出针线笸箩做五色线,为的是给孩子拴在手上脚上趋吉避凶。捎带手还要做上一个小笤帚挂在门头上,说是扫除瘟灾,用布编出一个荷包儿,戴在孩子的大襟上。泡好的大*米(黍米)泛着白白的沫儿,粽叶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儿,马莲早就泡好了,红枣儿早就泡软了,就等着包粽子。农村的妇女们总喜欢凑在一起一块儿包,院子里放上吃饭的炕桌,把粽叶刷的整齐的排成一排,随手一卷就成了一个粽叶筒把大*米填进去,把红枣放进去,再把粽叶合盖住。嘴上叼着马莲的一端,另一只手快速的用马莲把粽叶捆好,一个个带着尖尖角的粽子就报好了,一包一大桶。
五月节的早晨,男人们拿上斧子去砍柳树条,采河边的新鲜艾蒿、边竹芽和山花椒。把柳树条一束束的插在大门、二门、屋门的两侧,再配上买回来的葫芦,挂上的笤帚,花红柳绿的特别好看。把山花椒、艾蒿、边竹芽放在洗脸盆子里打上一桶井里的凉水开始洗脸,家里的大人小孩都要洗一洗,说是去瘟疫。还别说经过浸泡的水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儿,洗在脸上感觉光光的、滑滑的。
锅里头是泛着水花煮着的粽子,里边还放了鸡蛋、鸭蛋、鹅蛋,满满的一大锅。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饭桌旁,打开一个糯糯的大粽子,沾着白糖吃起来,**的大*米浸入了红枣的红色,晶莹剔透。粘粘的米透着粽叶清清的香,红红的枣儿衬着丝丝的甜,别提有多惬意了。
又是一年端午节来了,家中有粽子也有凉糕,粽子变成了白白的糯米,筋道而清凉。日子太太平平的,没有了农村的仪式感,但还是很满足的。疫情走了又来,来了又走,反反复复的,希望快点结束吧,五月节是扫除瘟灾的日子,相信疫情也一定会止步,祝愿大家都健健康康的,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