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点燃烽火台上的狼烟,只为博得美人一笑。
烽火狼烟在古代,就是“战争”的代名词;只要发现敌人入侵,就会点燃烽火,来传递*情。
烽火,也就烽燧,是古代边防*报告情报的一种方法,点燃了烽火,就意味着战争将要来临。
“烽火”总是和“狼烟”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在字典上也能查到烽火狼烟的词语,那么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古代的边防*点燃烽火所用的材料真的是狼的粪便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
当敌人来犯,不会专门有人告诉你是白天来还是晚上,所以烽火燃烧所产生的浓烟需要在白天也醒目,才能及时地将情报传递下去,这就需要燃烧产生的烟气不能是白色的。最能在白天突出的颜色,无疑是和它相反的黑色了。
我们现在大多人认为古代是用狼粪便,其实也是认为狼粪便燃烧产生的烟气浓烈,颜色深邃,烟气笔直冲天而不散。
至于现在为什么会认为狼的粪便是古代烽火台的燃料,其实这个是来自晚唐诗人段成式所著小说集《酉阳杂俎》中的一句话:
“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这样的一句话,令很多人就认为狼烟就是用狼粪便燃烧所产生的烟。
如果根据字面意思,其实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但是还有更离奇的解释:
狼烟的直来自于狼肠的直;肠子直了,狼粪燃烧产生的烟也就直了,这样一来,烽火的烟就能“直而聚,随风吹之不斜。
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都有如此记录:狼,其肠直,
故鸣则后窍皆沸;而粪为烽烟直上不斜。
至此,烽烟所产生的烟是狼粪燃烧产生的烟,这样的说法似乎就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狼烟”就这样以讹传讹,贻害千年。其实,狼烟是用于传递*事信息的,但“狼烟”一词却直到晚唐时才见诸文献,在这之前都是“烽火”“烽燧”“烽烟”。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边防都是在长城上;长城上的哨点有很多,那么需要燃放的狼烟便也需要很多,这就需要大量的狼粪。
而狼作为一种在野外攻击性强大的群居动物,它们的行踪基本上也是居无定所。对付狼群就已经是一个难题了,还需要收集它们的粪便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狼烟”不是狼的粪便点燃烽火?
在古代,确实有点燃狼粪形成烽火的记载。在杜佑的《通典》是有这样的记载的,里面介绍了每个烽火台的位置,配备的东西,里面就有狼粪。
但是狼粪的数量还是很少的,更多的还是干草柴薪之类。
烽火有很多的种类,根据在河西走廊上的发现,其实狼烟并没有那么普及。而早在唐朝,兵部就明文规定:每年秋天之前,要采集艾蒿、茎叶、苇条、草节,“为放烟之薪”。显然,烽烟是由燃烧艾蒿、茎叶、苇条、草节等产生的。
所以,作为烽火台的燃料,虽然有狼粪,但却只是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
如果不是外敌侵犯,而是刺客深入到了皇宫内部,那需要用什么来传递情报呢?
如果靠喊,或者口口相传,那么肯定是不现实的。那就需要石别拉。
当我们走进故宫观赏的时候,会发现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有许多的护栏,而每个护栏中间,都有望柱柱头,很多人都会以为“它”只起到装饰的作用,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哦!
石别拉,又称石海哨,是紫禁城内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它能够迅速把危险信息传递到故宫各处。
这种望柱柱头是紫禁城内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
石别拉就是把柱子上的莲花瓣内,把莲瓣望柱头里面给挖空了,就如同一个空心葫芦。
据史料记载,顺治帝就命侍卫府在外朝、内廷各门安了不少“石别拉”。
每当遇到外敌入侵、战事警报或是火灾时,守兵便用他们的青铜火哨插入石别拉上的小孔,使劲吹响,铜角发出的声音会通过石别拉放大,发出“呜、呜”的类似螺声的警报声,浑厚嘹亮的声音就会传遍整个紫禁城。
在嘉庆年间,天理教打进了紫禁城,紫禁城内就是用石别拉报的警。
故宫对外开放,如果有机会去的话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石别拉了。但是最好还是好好地欣赏古人的智慧和石别拉的艺术造型,没事别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