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源其实很古,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而屈原却是战国时代的人。
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这种说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可实际却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屈原死于端午前后。
最早,端午这天是驱邪避邪的节日,是龙的节日,因为赛龙舟和吃粽子都是和龙相关的事情。赛龙舟是祭龙,而粽子也是投入水中为龙献祭。另外,诸如端午“系五彩线”等风俗,更是为了使得自己“已像龙子”——这是闻一多先生所推断的端午本来面目。
闻先生考证,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龙的形象其实是多面性的,除了代表祥瑞,也有带来灾难的恶龙,因此这天要祈福求福,祛除疾病瘟疫。喝雄*酒、插艾蒿草,辟邪驱邪才是这一天的主题。
虽然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并无关系,但也传承了千年,因此将这一“恶日”转化为祭奠忧国忧民的忠臣,也符合我国劳动人民的朴素价值观。
另外,在汉文化圈的范围内,诸如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等国家,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