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
南方又降下了恣意的“龙舟水”
一般端午节前后南方会下雨
不知是龙舟需要波浪
还是鼓声搅动了云霄
今天你是否有被龙舟水“拍了拍”?
ips
龙舟水又称端阳水、龙降水、发龙水、端午水等,是我国华南地区端午节前后的强降水现象。普遍认为“龙舟水”的成因与南海冬夏季风的交替有关。端午节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赤交角处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关于端午
关于龙舟水
你是否有埋藏于心底的珍贵记忆?
接下来
这位广西气象工作者的端午记忆
一定会勾起你那些年的点点滴滴——
端午的雨
恣意地下
不见雨影
唯有雨声
没有春季细雨垂帘的缠绵悠长
也没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清凉孤寂
有的是肆意张扬
暴雨越过闪电和雷鸣
从苍茫的穹宇砸下
携着雄壮的怒号
肆意地冲刷
打落那些枯萎的花、早衰的*叶和羸弱的果实
让尘土归于大地
让天空更蓝
让收获的喜悦更加无瑕
端午的雨是力量
往往是一场猛烈的暴风雨
刚劲有力
摇落尘世的喧嚣
黏稠的汗滴和那些浓浓暑意
那些泼洒下的雨水汇在一起
掀起万丈波澜
犹记得小时候去看划龙舟,在浑*的江面上,锣鼓喧天响,号子声声急,划龙舟的人整齐划一地划桨,个个奋勇争先;围观者看得血脉偾张,呐喊声、助威声震耳欲聋。
赛罢龙舟,大家伙儿聚在一块儿大碗吃肉、喝酒,不论输赢。
但是,端午的雨总是让人不省心,每次暴雨都会让河边人家夜不能寐、胆战心惊。
这时的江河一改昔日温驯的模样,变为发狂的巨人,破坏力惊人,往往导致墙倒屋塌,牲畜失踪,庄稼被毁,人财两空。
家乡湘中一带将涨洪水称为“发大水”。每次“发大水”,我们一帮小孩就会打着伞跑到河边看“风景”,眼见房梁、衣物在水中打漂,猪、鸡在水里随波逐流。
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脆弱的悸动,从幼时起就一直留存心底。
这些年,在广西从事气象宣传工作,感受到端午雨的另外一种力量。地处华南的广西,端午前后下雨比家乡更为频繁、猛烈,这里有“龙舟水”的说法。
每逢“龙舟水”将至,天气会商室里总会聚集一群最关心雨情的人,分析云图、制作天气预报、发布气象预警……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这分明是一种不分昼夜、只认冷暖晴雨的力量,道是职业使然,更是责任担当。
端午的雨是温暖
家乡的端午节风俗有点特别,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
粽子是大、小端午节的主角,记得小时候我家从不包粽子,却总有吃不完的粽子。因为家乡有每逢端午节给亲友师长送粽子的传统,而母亲是一名教师,教学风格风趣幽默,很受家长和学生的喜欢,所以她的讲台上堆积的粽子层层叠叠如小山。
在母亲微笑的注视下,我和哥哥总是边吃着各家不同风味的粽子,边进行品鉴。
其实家乡的粽子做法特别简单,先用棕叶把浸过的糯米包成锥角形,再加灰碱水煮熟,不加任何馅料,只有个别人家在糯米里掺以红豆、绿豆罢了。小巧的糯米粽,能够放在手掌中,包裹在手心里。所有的粽子大小相同,十几个系在一起串成风铃状,像是艺术品。
剥开粽子,晶莹剔透,碧绿的粽叶,碱水煮过的呈淡*色的糯米,蘸白糖或红糖,色香味俱佳。
按照家乡风俗,女婿要送粽子至丈人家,所以端午节总是各个家庭的大团聚。
出嫁在外的闺女,往往回娘家向亲人奉送上自己亲手喂大的鸡鸭、亲手腌的咸鸭蛋和自家地里亲手种出来的头茬的青椒、茄子。这是她们感到特别自豪的事情。
去外婆家的路上,有一段泥路,一到下雨天就积满淤泥。每次途经那儿我总会跌跤,这时哥哥的戏谑声、父母的笑骂声就会响起,合着丝丝雨水,那雨幕下的记忆从此珍藏心底、温暖余生。
端午的雨是绵延
因为住着楼房,只好在门把手上插上一把被雨水打湿了的艾蒿,妻子又煮开了一锅艾蒿水呼儿唤女去淋浴,香气四溢,已经淡了的节日气氛又浓烈了起来。
我觉得,端午如同一本泛*的书,翻得已经卷了边儿,破了沿儿,但是不管岁月的风雨如何地漂洗,书中的内容总是粽子、艾草、菖蒲,还有屈原的故事。
端午的雨
也是滴落千古的弦音
以鲜活的姿态去祭奠那些泛*的岁月
一年复一年,在端午的雨中,鼓声悦耳,龙舟竞发,都绵延成幽幽情结,在家乡的粽子里黏着,在艾蒿里香着,在泛*的岁月里撕扯着,如何能扯得断呢?
有人说,传统的节日在酒肉的迷香里有些淡淡的凉意,端午节已萎缩成了乏味的糯米团。
但是,绵长的端午,穿过厚重的雨帘,那种感觉已刻入骨子里,不论何时都是那么滚烫,那么撞击人的胸怀;一片苇叶,青而变*,包裹的是千年的敬重;糯米的黏度让不老的传说,凝结成坚固的记忆。
愿你我在这古老的节日里得以回归,领悟生命的真谛,让人生过得更加充实一些。
五月天,龙舟水,时而下雨,时而天晴,很潮湿,很闷热。儿子举着个粽子到处跑,不知在他成长后的记忆里,可会记得端午节下过的雨?
关于端午节
关于龙舟水
你有怎样的记忆?
欢迎留言分享~
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本文作者:中国气象报通讯员曾涛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