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袁城霖
“各位技术员快点过来,准备出发了。”10月10日9时许,达州市达川区安仁乡米坊村5组安仁柚基地的生产便道上,聚拢了几十人,数名拿着锄头的管护员及技术人员,在村支部书记李行平的招呼下,钻进果林劳作。
这天,是米坊村例行管护安仁柚林的日子,按安排表,轮到在5组管护。
生产便道、水利设施
安仁柚是米坊村的“*金果”,集体劳作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玩耍。眼下,*橙橙的柚子挂满树枝,惹人喜爱。“前几天,张修发被预定了2棵树的柚子.....”人群中,久未谋面的两位长者石处权和夏禀力摆起了龙门阵。
30多年前,石处权担任村组长、村干部,在村里大力推广安仁柚种植;夏禀力则是种植大户,拿出家中大部分土地栽种。几十年来,二人见证了安仁柚从5元/斤降至0.5元/斤,再到现在涨至2.5元/斤。“爱安仁柚如同爱子”,看着满山的果子,跟安仁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两位老相识,不由自主地跟随管护队走进果林,边走边聊。
曾经
未熟即摘,败坏名声:“*金果”跌至0.5元/斤
米坊村种植安仁柚有多年的历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卖到5元一斤,是远近闻名的“香饽饽”。
今年67岁的石处权,自年起在村里担任村组长、村干部,他大力推广安仁柚种植。为给村民提供种苗,他不仅把自家2亩土地全部用于培育安仁柚苗,还请来技术人员嫁接果苗。
管护员正在施酵素
“那个时候是真的‘吃香’啊!成都的贩子,开着装20吨的大卡车,开10多个小时来村里收购、5元一斤,拉到成都去卖价格至少翻番。”“不但果肉好吃,柚子放在卧室,整个屋子都是香的。”回忆往日,二人幸福满满。
“那个时候村里种得少,柚子完全供不应求。”68岁的夏禀力介绍,土地下户以后,村里开始扩种,他家种了一亩多地、三四十棵,“种下去,四年投产,每年要卖好几千元。”
安仁柚撑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不靠大儿子、二不靠小儿子、三不靠女儿,只靠安仁柚养活他自己。
这样火红的日子持续了近20年。在年前后,柚子跌至0.5元/斤,还不好卖。“都怪当时还没有成熟就摘,败坏了名声。”二位老人很痛心。
石处权回忆,彼时外来的收购大*在中秋节前后就来收购。“一是怕买不到;二是想在国庆节前买回去,趁国庆长假卖个好价钱。”
于是,原本在农历冬月、打霜之后才成熟的安仁柚,足足提前了两个半月采摘。“虽然柚子皮也是米*色,但成熟的果肉是米*色,这个时候采摘的果肉是米白色,甜度稍差、水分不足。”
管护队劳作
没几年,安仁柚的招牌就被砸了。最便宜时5角钱一斤,还不好卖。村里又流传一段顺口溜:安仁柚又苦又麻,细(小)娃儿尝一口用脚zhua(踢)。
眼见卖不到钱,村民纷纷砍掉柚子树,改种其他。夏禀力也把自家果树砍到只剩10棵。
现状
发力提升果质,重塑品牌:价格上涨至2.5元/斤
价格剧降,安仁乡发出明令:禁止商贩在打霜之前来收购,同时叮嘱老百姓不得提前采摘。安仁柚挣扎着恢复往日的“风采”。
一个重要的节点在年,米坊村成立了安仁柚专业合作社,在达川区茶果站对村民开展技术培训,聘请村里爱钻研种植技术的夏华厚担任总技术员。
硕大的安仁柚(陈小平/摄)
“我们注意总结经验,复合化肥的配方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到化肥厂去盯着按配方生产。”夏华厚说,此后又研制出由柚子、艾蒿、青蒿、苍耳、红糖、井水等配置成的有机肥--酵素,对成年挂果的树,不施化肥、打农药,而是在根外施酵素,起到泡土、松土的作用。
全村安仁柚种植还实施统一管理——每个村民小组设置1名管护员、每两个小组设置1名技术员,在基地、农家无偿管护和技术指导。“果质更好了,甜度更高、水分更足,入口化渣。”夏华厚说。
年,米坊村引进业主,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管理。作为贫困村的米坊村,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曾经米坊村居民用水、种植用水难以保障,帮扶单位争取资金,整治堰塘6口、沟渠米,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安仁柚得以大规模发展;同时,村级道路硬化、村庄院落绿化美化、修建旅游设施,为安仁柚做大做强品牌、打开销路提供保障,推动了农旅融合。
安仁柚基地(陈小平/摄)
年起,安仁乡每年举办“采摘节”,端出当地非遗“板凳龙”等文艺表扬、举行游园活动。“上万人参加,村道上车子停了几公里。”李行平说,游客用尼龙口袋、编织袋装几袋安仁柚开车带走,“他们买回去除了自己吃,还送给亲戚朋友。”
安仁柚品牌重塑,价格上涨至2.5-3元/斤,不仅在川渝陕等周边地区畅销,还销往北京、上海等地。夏禀力笑着说,每年都有很多人来提前预定,“有的按斤订、有的按多少棵树子订。接受预定都不收取定金,因为不愁卖。”
安仁柚母本树(陈小平/摄)
安仁柚也成了村里脱贫奔康的见证:贫困发生率从21%降至0,整村退出贫困序列,村集体经济从负债5.6万元到结余2万余元。
安仁乡*委书记刘治江透露,正在引进业主投资,兴建加工厂,生产柚子饮料、柚子饼干、柚子酱等深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进一步保障和增加村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