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恼人的蚊子又开始了对我们的大肆“进攻”,一些驱蚊妙招又迅速传播开来。这些驱蚊妙招是否真的管用?小编整理了其中一些“避雷”妙招。
“避雷”妙招一:添加薄荷、艾草的防蚊衣裤
真相:防蚊衣裤主要依靠在面料中添加薄荷、艾草等驱蚊成分,经过实验专家表示,这里讲的具有驱蚊功能的植物是个笼统的概念。确定驱蚊产品是否有效要取决于驱蚊的活性成分,而且活性成分要达到一定的剂量和浓度才能有驱蚊活性,不是简单的加到面料中做成纤维就能驱蚊的。
我们常说的艾草有驱蚊功效,其实很多人都不会用,艾草就要像艾灸一样,必须要做成高浓度的去烤去熏,出烟后才会把能驱蚊的活性成分带出来,如果只是靠艾草自然挥发出来的淡淡香味儿,那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说,添加薄荷、艾草就能驱蚊的防蚊衣裤,目前科学证据不足。
“避雷”妙招二:喷洒维生素B1
真相:B族维生素能驱蚊的偏方流传已久,网上流传最广的方法就是把维生素B1溶解于水,喷洒在皮肤表面,或者直接口服维生素B1。
在维生素大家族中,为何人们偏偏爱把维生素B1当做驱蚊“神器”呢?或许最根本的原因是维生素B1有微弱的臭味,而且有苦味,喷洒在皮肤表面想让蚊子“退避三舍”。同样,“口服维生素B1驱蚊”的说法,也是基于人体能够通过汗液排出这种特殊的味道。
但目前科学研究表明,蚊子对气味的喜好与人类不一样,让人觉得反胃的维生素B1,并不会对蚊子产生影响。而且,维生素B1的分子结构非常不稳定,怕热且见光易分解,溶解在水里喷洒的做法本身就不可靠。
“避雷”妙招三:植物驱蚊
真相:驱蚊草、夜来香,你的卧室里是不是也有几盆?目的是想利用植物散发出的特殊且浓郁的气味,达到使蚊虫不敢靠近的目的。
研究表明,这类植物分泌的香叶醇、香茅醇、柠檬醛等物质,确实对昆虫有一定的趋避作用。但这些物质平常并不会随便释放出来,只有在受到机械摩擦或昆虫取食等物理损伤时,才会大量释放。就像我们搓揉一把艾蒿,才能闻到浓浓的艾蒿味一样。
因此仅靠叶片散发出来的气味浓度来驱蚊,是远远不够的。此外,长久放置于室内,夜来香等所谓的驱蚊植物可能还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如果要在室内摆放,请尽量选择放在通风的阳台或窗口。
“避雷”妙招四:用花露水洗澡
真相:相信不少家长都做过这样的事情,为了防蚊,在孩子洗澡的水里加入花露水。这样的做法真的有效吗?答案是否定的。花露水驱蚊是有前提的,只有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花露水”,才能起到驱蚊效果。
即使是含有避蚊胺的花露水,经洗澡水稀释后,防蚊的作用也变得微乎其微。更何况,花露水中还含有酒精、香精等成分,加在洗澡水里可能会导致孩子过敏。
“避雷”妙招五:身上涂抹一滴香油
真相:香油自身某种气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掩盖人体气味的作用,但一滴香油无法实现对全身的覆盖和保护,也没有研究证明香油的气味有明确的驱蚊效果。另外,使用香油后会在身体表面会形成一层油状膜,虽具有一定的防蚊效果,但一滴香油形成的油膜面积有限,身体表面粘附油膜层也十分不舒适,并不是一个有效防蚊的选择。(河北新闻网综合央视网、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