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是香也是臭,艾草无所求
TUhjnbcbe - 2022/8/16 9:06:00
艾灸

在网上我看到一个话题,说是如果你能决定世界上某个物种灭绝,你选择什么?结果,大部分人选择蚊子。确实,蚊子虽小,但很是烦人,一叮一个包,奇痒难忍,还可能传播疟疾等疾病。那么古人是如何应付蚊子的呢?除了蚊帐,就是用艾草熏走蚊子。艾草,是中国各地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适应性很强,比较喜爱阳光。艾草叶子有特殊味道,可以驱赶蚊虫,这在没有蚊香或者电蚊液的古代,可是夏天必不可少的东西。艾草晒干后经过工序就是艾绒,可以做艾灸,艾草的嫩芽或鲜叶也可以做蔬菜用。艾草的味道,因人而异,有人觉得好闻,有人却觉得很臭。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五首带有艾草的古诗词。

艾绒

一、

《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新鲜的艾草

常来采葛的那位佳人,我一天见不到她,就好像隔了三个月!常来采萧的那位佳人,我一天见不到她,就好像隔了三个秋季!常来采艾的那位佳人,我一天见不到她,就好像隔了整整三年!姑娘很是勤劳持家,常常外出采集物品。葛:是豆科植物,茎秆可以用来织布,一般做夏衣用;萧:是指蒿,可以食用;艾:用来治病或者驱赶蚊虫。姑娘采集这三种植物,拿回家去或织布或食用或药用,这么贤惠的人儿,怎不让我着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是这么来的。当然,也有人解释是怀念朋友或者君王怀念贤臣,这就是强行“*治正确”了。古人就不能写情诗吗?这么明显的用语,还非得包含什么微言大义才行?

二、

《问友》唐·白居易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根菱相交长,茎叶相附荣。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晒干的艾草

种了兰花草,不想种艾草,但兰花长出来的同时,艾草也长了出来。它们的根相互缠绕长长,它们的茎秆和叶子相互附着繁荣。兰草的香茎和艾草的臭叶,一天天都在生长发育。想锄掉艾草,怕伤害兰草,想给兰草浇水,又怕艾草长的更旺盛。最后,艾草也没有锄掉,兰草也没能灌溉。一直沉吟至今,不能下定决心,想问问你,我该怎么办的好?不知道是不是白居易的兰草种子里,混进去了艾草种子,结果本来只想种兰草的却同时长出来了两种植物。一香一臭,从根到茎再到野,都缠绕在了一起。这让作者百般无奈,不知道如何处理?只好去问朋友。其实,兰草高雅艾草低俗,这都是人们强加到它们身上的,植物自己未必“这么想”,要不它们怎么能和平共处的这么好呢?

三、

《浣溪沙》宋·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雨后艾草

刚刚经历雨水的冲刷,莎草踩上去软软的。骑马经过细沙铺的路,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干完活,收拾好农具,回家吃饭呢?暖洋洋的日光照射下,桑麻像泼洒过一遍水一样,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微风徐徐,带着艾草、蒿坪特有的香气扑鼻而来。你们的太守,原本也是田野里的农夫啊。苏轼在徐州做官时,当地大旱,苏轼带领大家祈雨,果然迎来江水。于是,作者出城祭拜神灵致谢,这首词是他回来时所作。刚刚来了一场及时雨,雨过天晴,农民们忙着耕作。作者作为父母官,也是欣喜不已,骑马踏过沙地和莎草,欣赏着茂密的桑麻,闻着艾蒿香气。这些农事自己都懂,毕竟自己也是农民出身。

四、

《端午即事》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节挂艾草

五月五日端午节的中午,有人赠送我一枝艾草。老朋友难以相见,新朋友不知在何处。我依旧是那个一片赤诚忠心的人,可惜头发已经一天天变白。我想跟随屈原,可惜远离三湘大地,被辽阔的湖海阻隔。文天祥第一次被元*俘虏,中途想办法逃离后回归,却被人猜疑。因此,写下这首诗表白心迹。故人凋零,无人理解,自己虽然忠心不改,却也日渐苍老,难道效仿屈原投江?唉:-(不行啊,事情还得做呢。

五、

《有感》宋·林景熙逢春感孤羁,抱古来众吠。如何陵谷迁,芳草亦萧艾。自邻岁月晚,复觉湖海隘。野鸥不受招,兴在万里外。

艾草贴

每逢春天就感到孤寂,抱着古籍随声附和。为何江山易主,芳草叶变成了艾蒿。自我感觉时日不多了,更觉得江河湖海太狭窄。我就像一只野鸥,不受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因为我的兴致在万里之外。作者是由宋入元时期的人物,这是一首表达守节志向之作。芳草,即能发出芳香味的水草,屈原在离骚中比喻君子。而艾蒿,发出的味道有药味,相对而言不算好闻,屈原用来比喻小人。山陵与山谷转换,即君臣易位而居,表明宋朝灭亡元朝建立。作者以野鸥自喻,只愿过的如闲云野鹤,不愿被蒙古人驱使。

1
查看完整版本: 是香也是臭,艾草无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