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浓情端午记忆家乡
TUhjnbcbe - 2022/6/20 15:14:00

中/国/传/统/节/日

DRAGONBOATFESTIVAL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汉字“端”有“初始”之意

是仲夏的开端、盛夏的起始

而按照历法

五月正式“午月”

于是便有了“端午”之称

赛龙舟、挂五彩、插艾草、饮雌*

每个地方的端午节习俗都不相同

又是一年粽飘香

你是否想起了家乡的端午?

香囊

对于家在北方的我来说,记忆中的端午,涌出的不仅有粽子的香甜、艾叶的幽香、油汪汪的咸鸭蛋、长穗飘飘的多彩葫芦和五彩丝线,留在心底的,还有香囊,伴随至今的香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的童年记忆里,家里日子紧紧巴巴,小山沟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人,唯有在传统节日才会有声有色。春节过后,就开始扳着手指头盼端午,心心念念的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还有香囊,那个在小朋友面前炫耀,可以得到心理满足的灵*伴侣。

距离端午节还有很长时间,就开始缠着母亲问这问那:“还有几天过节啊?”“香料准备了吗?”“我想要一个红色打底带*丝线绣花的锦囊可以吗?”手里攥着去年香味淡去的香囊。母亲总是笑答:“放心吧!日子再苦,也要甜了你的心。今年香料里加上玫瑰花和妙计,锦囊妙计,怎么样!”母亲总会刮一下我的小鼻子或者轻抚一下头顶,我满心期待,梦里都笑出了声。

母亲多在端午的前一天缝制香囊,午后阳光暖暖,锅沿徐徐冒着热气、飘着粽香,母亲则搬出板凳,支上桌子,摆上针线、丝线、香料、各色布料,不时在锅底添上一把柴。说道缝制香囊,母亲是行家里手,心形、四方形、三角形,布料颜色搭配、走针刺绣码边,精心比对、剪裁、密缝,有花、动物、人物、故事,寓意非常美好。香料也是母亲提前碾压过的,艾叶、玫瑰、藿香、橘皮,就地取材、合理搭配,不但香,还驱蚊防虫的功效。而香囊收口处的八角螺旋格或是巧妙的刺绣花边尽显母亲巧手,长长的流苏和五色丝线编制的系带让香囊锦上添花。

拿着几个香囊去和小朋友比花色、比样式、比寓意,成为了节后一段时间我生活的主题。将香囊高挂门后,时常深嗅、观赏。即便是多年在外求学、工作,每逢端午,母亲几十年如一日,都会亲手制作香囊,伴着烟火气息,日久生香。

(扎兰屯热电厂杨剑)

家乡的端午

我记忆中,家乡端午节的当天早上5点多,牧民身穿民族服装,迎着朝阳,前往乌力吉图阿尔山,朝拜纳福,共赞草原之美,表达对草原母亲的感恩之情。乌力吉图阿尔山蒙古语为“吉祥泉水”的意思,这个泉水滋养着新巴尔虎左旗一代又一代的草原人民。

早上牧民们纷纷来到这吉祥泉水旁边,用这“母亲水”沾沾额头,喝上一口表达着对“她”的感恩;再敬上一杯酒,献上牛羊肉、系上哈达,表达着对“她”崇高的敬意。傍晚,牧民们围绕在篝火旁载歌载舞,一起共享草原散发的自然清香,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一起欣赏着草原的*昏。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端午节的含义,是纪念那浩然正气,是弘扬那爱国情怀,是感恩那故乡的孕育之情。当风从草原轻轻的吹过,回忆故乡的我,默默地祝福家乡,祝福一切,盼望我们再相见的时候,能与你紧紧相守。

(伊敏电厂敖金虎)

家乡的味道

窗下鸡笼内的母鸡又在“显摆”了,站在那里高傲地唱着歌,我不由自主地咽了一下口水,知道妈妈是不会让我现在动那些鸡蛋的,因为那是留着端午节吃的。每年的那一天我们都会吃鸡蛋,挂葫芦,采艾蒿。

东方刚刚亮出鱼肚白,小山村就开始热闹起来,炊烟徜徉在每家每户的房顶上,大人小孩都在快乐说笑着,院子内的鸡鸭鹅也卖力“唱”着,节日的气氛弥漫在山村的每一个角落。那天,妈妈准会比平日起的早准备好煮鸡蛋,我把煮好的鸡蛋匆忙装进口袋,就和早约好的小伙伴们向着山顶出发了,路过小河,蹲下来用河水洗洗脸,艾蒿的清香气味扑面而来,似乎把我们团团包围起来,采了一大把攥在手里,欢呼雀跃着继续前行。

终于到山顶了,放眼望去,树木葱绿,田园沃土,小草青青,房屋点缀其中,炊烟还没有散去,盘旋在山村上空,阳光温和,凉风习习,空气清新,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这就是家乡端午的清晨。

欣赏完美景,我们在山顶吃完那期待已久的鸡蛋,和小伙伴们下山后,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拿出自己亲手叠的五彩葫芦,用彩线系在艾蒿上,挂在屋门上方,这个节就算过完了。

家乡的端午节,家乡的味道,家乡的记忆,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多少年轮,都不会忘却。

(汇流河发电厂孙德艳)

又是一年端午到

所谓端午,既是晨起洗浴奔走忙,霞光璀璨碎河床,欢声笑语九霄外,端午洗浴人无恙。

我印象最深的端午节是在中考那一年,我们几位轻狂少年清晨五点徒步一个小时翻过山丘到伊敏河边洗漱,就为了一会中考体育考试可以取得个好成绩,殊不知这样浪费了多少体力。但是记忆中的河边清风拂面,水波粼粼,偶尔有小鸟点过水面,留下圈圈圆晕。我大口呼吸着初夏清甜的空气,高声呼喊出心中的愿望,在嬉笑中一群人追逐着上学去。

随着时间流逝,那些童年的趣事已经远去,而我对端午也有了更多感悟……

端午节我想到了爱国。“爱国”之情是中华儿女情感世界中重要的构成部分。“竞渡深悲千载冤,忠*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屈原的爱国情怀,个人气节,历久弥新,为国人所景仰。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言,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勇于探索真理。

端午节我想到了感恩。从儿时起,母亲早早的就开始为节日到来而忙碌,制作粽子、准备香包,为全家带上五彩绳祈福,非常辛劳,所以每到端午之际,应陪伴在父母身边,吃个团圆饭,拉一拉家长里短。

(伊敏电厂秦晓君)

凉糕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又到一年端午,看着不满四岁的儿子偷偷捏了几粒泡制好的糯米放到嘴里,眉头一皱又吐了出来,还叨咕着“不好吃、不好吃”的样子,不免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每到端午前,总是眼巴巴的等着吃第一口妈妈做的凉糕,儿子这小馋猫一定是随我了。

细算下来,外出求学,再加上远赴他乡工作,我已有十三四年没有在家过端午了,记忆中家乡的端午节和呼伦贝尔端午也不尽相同。我的家乡在内蒙西部区,早些年,家乡的端午节几乎不包粽子,但家家户户都会做凉糕,那是一种以江米和*米为主材的端午节吃食。大概提前一周,妈妈就会用酸汤泡制江米和*米,泡好后的米会粘稠许多,然后分别下锅熬熟,再按照江米、*米、红糖、*米、江米的顺序一层层叠放在案板或者大盘中,最后在撒上青红丝、葡萄干、红枣等做装饰,一份凉糕就做好了。那时家里住平房,院里有菜窖,妈妈总是把做好的凉糕放在菜窖里“冰镇”,我放学便狂奔回家,催促着哥哥下菜窖给我拿凉糕,入口的一瞬间,那酸酸甜甜、冰冰凉凉的感觉会灌满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现在想起来还会不自觉的吞口水。

当妈后的我,每年端午前都会给儿子编五彩绳,希望可以为他编织一份属于他的端午记忆。

(伊敏电厂霍铁梅)

记忆中家乡的端午

关于端午节,我印象里最深刻的就是插柳条、绑五彩绳、吃粽子。

在端午节前,家里会准备许多五颜六色的细线,捻成一条细细的彩绳,再剪成长短不一的段,在端午节当天,天还没亮的时候长辈就把这些彩绳给孩子戴在脖子、手腕和脚腕上,从小家里的长辈就告诉我们这条细绳只有在过了端午节后下了第一场雨才可以摘掉,预示着无疾病缠身,这似乎是老人们传下来说法,但那时的我们也会乖乖的照做。

或许新鲜感随着吃完粽子就消失了,一旦过完端午节,孩子们都开始盼着下雨,因为已经玩腻的彩绳对此时的孩子成了一种束缚,虽然迫不及待的想要摘去,但在大人的呵斥下,终于还是等到雨天才将彩绳扯了去,抛在水坑里。记忆中的彩绳已经多年未曾见到过,多年后,在另一个城市发现这里的习俗是采艾蒿、挂荷包,闻到艾蒿那种清新的气味,就知道端午节到了,也让我时常想起那些年家乡的端午节。

(扎兰屯热电厂崔红)

灶台大铁锅里的粽香

端午节安康

端午的清晨,灶台上大铁锅冒着热气,咕嘟咕嘟的声音从锅里传来,浓浓的粽香洋溢在农村小院的每个角落。

记忆中家乡的端午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奶奶总会在凌晨2点多,将提前包好的粽子放入灶台的大铁锅中慢火咕嘟。睁开眼,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一定是手上早已系好五彩线绳,那是奶奶为我专属定制的,是爱的期望、爱的叮咛。走进小院,就能马上听到她慈爱的念叨:“丫头,快去小河边洗把脸,去除你所有的愁思,回来的路上别忘了带上一把艾蒿插到大门上。”

爸爸总是在灶台旁扯着风箱,伴着一拉一推“呱嗒呱嗒”的响声,给我讲述着端午的故事,讲屈原、讲那条汨罗江、讲粽子的由来,红红的炉火从灶台锅边映照在我的脸上,热乎乎的,随着锅盖的掀开,粽香浓溢,我的口水也随着溢出了嘴角。粽子从大铁锅中被一个个捞出来,浸泡在凉水中,满屋的粽香久久不曾散去,大家不用筷子、不用凳子,蹲坐在小院房檐下的门槛上品尝着刚出锅的粽子,在这里可以看见门前我插上的那把艾蒿,还有奶奶亲手剪的红色小葫芦,那一红一绿的搭配,看上去分外的明丽,象征着祈福。

(伊敏电厂孙莹)

传承与祝福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前一天,妈妈都会把已经泡好的糯米和粽叶摆在桌子上,然后招呼我们包粽子,我们围在她身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她舀米、放枣、捆绑,一个四角粽子便包好了,我当时觉得妈妈可能是传说中的田螺姑娘,因为可怜我和弟弟,才来做我们妈妈的。

妈妈告诉我们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也为我们讲了关于屈原的故事和他的精神,当时不理解妈妈说的,只觉得屈原是个好人,因为我们才可以吃上粽子。长大了,明白了屈原的爱国情怀,他的“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纪念他的粽子一样世代流传。

端午节的另一个习俗便是采艾蒿,据说谁家最早插上艾蒿那是最吉利的。于是端午节前和小伙伴早早约好,天不亮就起床,骑上“风驰电掣”的自行车,直奔河边。但是无论你去的多早,都能遇见拿着艾蒿回来的人,而你回来的时候,也总能看见兴匆匆去采艾蒿的人。去采完艾蒿前,妈妈总会叮嘱我:“别忘了先给隔壁大妈家插上,她家孩子在外地,然后回来再给她送几个热乎粽子去”。

其实吃粽子和谁吃无关,重要的是我们继承前辈矢志不渝、坚实笃定的精神和初心;采艾蒿和时间无关,和谁去采无关,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和大家互相祈愿平安的祝福。

(汇流河发电厂张金双)

记忆中童年的端午

端午总是悄悄来的,在我印象里端午这天总是阳光明媚,还能闻到沁人心脾的清香,那是微风吹拂下不知名小草的清香。

清香是从一大早开始的。记得小的时候,姥姥家还住在平房大院里,端午节一大早她就会将我从被窝里拉出来带我去踏青。姥姥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年辟邪防疫没疾病。”她带着我沿着小路去采野生艾草,那些野生艾草浑身泛着白色的茸毛,那细细的茸毛上还沾着晶莹剔透的露珠。一阵微风吹过,闻着艾草特有的香气,总能让我精神为之一振,顿觉舒坦无比。

一路走到当地最具盛名的泉水旁——圣水灵泉,周边围了一圈小商贩,记忆中每个摊位都挂满了五彩斑斓的彩绳、香包,我总要挨个转一圈,找到最喜欢的挂在手腕上、脚腕上,腰间挂上个香包,一股淡淡的幽香包裹着我,好似快乐也不会离开我。

踏青回到家就能闻到锅里传来粽子的香甜。这些粽子是前一天晚上包好用小火慢慢煮了一整宿的,母亲总要半夜起来好多次看火。我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把热气腾腾的粽子塞满嘴,粽子那糯糯的口感充满了我的口腔,端午的快乐便全在于此了。

(达赉湖热电公司张文辛)

记忆中故乡的端午

端午节安康

又是一年五月五,又是一年端午忙。粽叶青、艾草香,汨罗江的传说响四方。划龙舟、饮雄*,千百年的民俗永流长。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赤峰市,城市不大,但却是个漂亮的城市,也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就是吃粽子,在赤峰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就是*米粽子,*米中间再夹几个金丝小枣,经过蒸煮之后,剥掉粽叶,*灿灿的粽子,香气扑鼻。一只盘子,一撮绵白糖,溢满唇齿的谷香,粽叶香,枣香。

煮粽子的同时还会煮一些鸡蛋,老人们认为吃粽子锅里煮的鸡蛋,夏天不会生疮。鸡蛋在粽子锅里长时间的蒸煮,粽叶的香气也渗入到鸡蛋里,使得鸡蛋吃起来别有风味。传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身上佩戴的五彩绳取下来扔进雨水里,它会化成一只蚯蚓,钻进泥土里,带走所有灾难,保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端午这一天,人们会早起踏青,折一些杨柳枝回来,插于门、窗缝隙,并悬挂各种彩纸压成的象形葫芦,能起到祈雨盼丰收、避邪驱瘟、带来好运的作用。

吃粽子、系五彩花线、折柳,这些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虽然多年未回故乡过节,但记忆中那些画面却频频入梦,古朴而美丽的故乡让我*牵梦绕。

(达赉湖热电公司韩亚悦)

十一

忆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今年的端午节在明媚的初夏、茵茵的绿草中悄然而至。

在扎赉诺尔长大的我记忆中的端午,奶奶会拉着我的手,提前在集市上买卢叶、江米和蜜枣,把江米泡好,再割一把院门口的马莲,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粽子。奶奶知道我爱吃甜,会为我多放几颗蜜枣,太阳下山,包好的粽子也堆成了小山。我们会把包好的粽子送给亲友,这是我们对节日倾注的热情和平凡的传承。

端午节清晨,人们纷纷来到泉子,饮用泉水,用泉水洗脸,老人说:“端午节早上用泉水洗洗脸,一年眼睛都亮堂堂的。”在泉子边扔一块石头,寓为把病扔掉了。

端午的田野里长满了艾蒿,割上一小捆,回到家父亲把艾蒿挂在了房门两侧,母亲端着煮好的粽子和鸡蛋放在餐桌上,满屋飘着粽叶的清香,一家人还要开展“碰鸡蛋”活动,寻找今年的幸运儿。等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场雨人们解开手腕上的五彩绳,扔进水坑里,意味着雨水将疾病冲走,人们由此可以保安康,愿家乡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发展越来越好!

(达赉湖热电公司米吉彤)

十二

我记忆中的端午

沐浴着北国六月的暖阳,漫步在绿树掩映的街道。微风飘来缕缕粽子的清香,弥漫了大街小巷,哦,又是一年端午到!

每年端午节来临,家家户户都开始淘糯米、洗粽叶、买大枣、煮粽子,大街小巷随即飘满粽子的清香,这味道满满都是温馨的记忆。

小时候的端午节,天刚亮,我便被父母从睡梦中唤醒,揉着惺忪的睡眼穿好衣服,然后到城边的草原上采集艾蒿和鲜花,再到伊敏河边洗了脸,回家后便兴冲冲地把艾蒿挂在大门口,据说这寓意着消除百病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端午节我最喜欢的,当属奶奶包粽子的过程和她包的粽子。奶奶包粽子时是那样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好像是在做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她将几层粽叶交错着搭好,手法娴熟地两手一弯,便弯出一个圆锥形小漏斗,然后抓一把糯米添,再添上几颗红枣,随手那么一卷,接着用线绳缠绕扎住,一个多角形的粽子就呈现在眼前。经过大约两个小时慢煮,粽子就出锅了!拉脱绳线,展开粽叶,晶莹剔透的糯米和红枣相映生辉,香气扑鼻,轻轻咬一口,丝滑爽口,更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在口中弥漫……

又是一年端午到,家乡依旧,粽香依旧,但已物是人非,我再也吃不到奶奶包的粽子,但那特有的浸人心脾的味道,永远地珍藏在我记忆深处,这是家乡的味道,这是亲情的味道……

(东海拉尔发电厂王磊)

十三

记忆中家乡的端午

又是一年五月初五,又到了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时节,草长莺飞,春风习习,母亲每次都会提前浸泡好糯米,在端午节前一天开始包粽子,并在粽子中加一颗红枣,记得我问母亲为什么粽子中要放红枣时,母亲说过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而且枣粽寓意“早中”,包含了父母对于子女的殷切希望。煮粽子时还会放上鸡蛋一起煮,直到现在那清香的粽子与带着粽叶香味的鸡蛋的味道,至今仍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身处北方,我并没有经历过南方端午时节划龙舟等活动,但我们到了端午节当天会起的很早,起床后父母则会在我们在手腕、脚腕拴上由红、*、白、青、黑五种颜色细线编织的五彩绳,据说是为了防止*虫伤害、常保安康。之后便会与其他伙伴一起上山采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年端午,我们都会将采到的艾草带回家中,悬挂于门口。

这便是我记忆中的端午,一切犹在昨日。

(红花尔基水电分公司纪延*)

十四

记忆中的端午

“爸爸,什么是粽子?什么是端午节?”去年的端午节,儿子三岁,对各种节日来说,仅仅知道一个概念,并不知道其含义,节日对于他们这个年纪来说只是可以有好吃的了。

印象里的端午节,儿时我总是最忙的。在端午节前一天,妈妈便开始包粽子,粽子里有大枣、有葡萄干,又糯又甜。端午节一大早,弟弟会跟爸爸一起去树林中寻找合适的柳枝折回来,将折下的柳枝插到门口的墙缝上、门框上,远远的望去充满勃勃生机。妈妈会早早叫我起床,去河边采来艾蒿,将艾蒿放进脸盆里,舀上一大瓢刚打上来的井水,用来洗脸,妈妈说这会驱赶邪恶、防病、保安康。洗完脸之后,妈妈会将昨天编的五彩绳系在我和弟弟的手腕上,并告诉我们一定要等到端午节后第一场雨时,将五彩绳摘下放到水里冲走,可以赶走疾病。

现在,我们也已为人父母,我会告诉孩子们各种传统节日的意义,将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继承发扬下去,端午将至,惟愿家国安邦,端午安康。

(伊敏电厂朱利杰)

十五

又是一年端午到

又是一年端午节即将到来,如今的我已是30多岁的人了,回想起小时候过节真的是一段很美好的回忆。

那时候孩子们特别期盼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每当临近端午节时,同学们都会去小卖部采购五彩绳,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编制成自己喜欢的五彩手链戴在手腕和脚踝上,老人们说这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

端午节前一天晚上我会把闹钟设定好,然后早早的上床睡觉,生怕错过与小伙伴们约定好的踏青时间。伊敏镇有一座大桥是端午节当天人们所聚集的地方,十分的热闹。我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桥下的沙滩边,先用清凉的河水洗洗脸,然后去采摘艾草,回到家中把妈妈折的彩葫芦和艾草挂在门外。那时候都住在平房,邻居们都互相比着看谁家挂的最早。

端午节当天的早饭基本不会在家吃,在家拿几个鸡蛋和粽子就跑去学校和同学们进行磕鸡蛋比赛,谁的鸡蛋被磕裂谁就输了……那时有的同学家里条件好就会拿着大鹅蛋去和我们这些小鸡蛋比,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

儿时的记忆虽有些模糊,但是对节日的期盼和向往,邻里、朋友之间淳朴友情是在记忆深处无法抹去的。

(东海拉尔发电厂康旭辰)

十六

林区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在根河的林区,林区的端午节是凌晨上山折些树枝,绑上彩纸葫芦挂在门上,那时我总在清晨四点左右去山上找结有松果的松枝,松果有红有绿,我一直以为它是先绿后红然后木质化,我尝过它的滋味,涩。

林区的端午节是早上给孩子绑上五彩线,一家人结伴去河边,采上一捧艾蒿沾上沁凉的河水洒在身上,那时我和弟弟总是在河边嬉闹,溅满身的河水,就着微曦的阳光,银色河面泛着一个字,亮。

林区的端午节是松枝火烀了一宿的粽子和鸡蛋的早饭,母亲还会煮上一锅鸡蛋菜花汤,那时鸡蛋、粽子是我们盼了一年的美味,按个数分到每个人手里,捧着它吃到嘴里,香,真香。

林区的端午节是一群孩子跑向山岗,采拮五颜六色的花朵扎成花环,林间鸟鸣河水淙淙萦绕于耳,身上便有了力量,脸上有了阳光。

(红花尔基水电分公司蔡国花)

十七

忆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转眼到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据史可察,端午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祭拜龙祖的节日,但千百年来,楚大夫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家国大义已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直到今天,节日的氛围虽越来越淡,可端午依旧是承载着中国人民传统文化和思故情怀的精神家园。

端午吃粽是全国统一习俗,“粽”音同“中”,有求得贵子之意,与学子而言还有高中之意,可南北吃粽却各有差异。南粽花样繁多,有鲜肉粽、黑米粽、竹筒粽,咸口甜口一应俱全,而我们北方习惯吃白粽、枣粽。儿时每到端午这天,姥姥大早就开始生火烧水,把糯米煮至水分熬干,黏稠抱团,再把粽叶铺在笼屉里,煮好的糯米均匀地摊在上面,点缀几颗晶莹剔透的蜜枣,就开始上锅蒸。荷叶的清香渗进糯米糕,咬一口,糯而不粘,弹而不硬,真真是回味无穷。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有时端午没空回去便买些粽子吃,只是总觉少了当年的味道。

老话讲“端午到,天气热,五*出,不安宁”。仲夏之日,是蛇虫繁殖的旺季,各种瘟疫病*肆虐,所以我国自古就流传着,端午这天在门楣上挂艾草,用艾草煮水洗脸洗手等风俗习惯,以及佩戴香囊、香包,在脚腕、手腕拴花绳,为的就是驱邪避瘟。这五色线还要在端午过后的第一场大雨或洗澡时抛到河流里,顺水冲走,寓意将疾病带走,来年平安顺遂。

佳节又至,我们暂缓手头的忙碌,与家人友人共品粽香情浓,在传承中怀古感今,寻那些不该被忘却的文化记忆。

(呼伦贝尔风电公司刘长山)

十八

一只纸葫芦承载的乡情

前几天,看着女儿们用彩纸完成学校留的手工作业的时候,我循着记忆中纸葫芦的方法,笨拙的折了几只纸葫芦。看着桌上折好的纸葫芦,突然感慨时间过的真快,算算时间,年这个端午节已是我第十七个年头没有和父母在一起过端午节了。

记得小时候每年端午节前,我都会和妈妈一起将彩纸进行裁剪,然后折成不同样子的纸葫芦,再给每个纸葫芦配上穗子。端午那天,妈妈会趁着我和弟弟没醒的时候,给我们系上自制的五色绳。叫醒我们后会用刚刚煮好滚烫的鸡蛋从头顶滚到脚下,嘴里说着:“霉运散去,好运到来。”不爱吃煮鸡蛋的我,这一天早饭也必须将滚过的鸡蛋吃掉,妈妈觉得这能带给我好运。妈妈还会带着我们到村前不远的河边采艾草,将采回来的艾草编起来,晒干后留着驱赶蚊虫用。我们还会从家门口的杨树上选取一些枝条系上准备好的纸葫芦,挂在窗户、大门口,这样才算完成了端午节所有仪式。

虽然折纸葫芦的手艺不如从前了,但却承载着我记忆中家乡端午情节。

(伊敏电厂王丽立)

十九

每逢佳节倍思亲

年少时,端午节是甜甜的蜜枣粽以及手腕上的五色彩绳。

中年时,端午节是清晨拥挤的西山以及遥遥的牵挂。

回首已有十余年之久没在家乡陪父母一起吃粽子、打凉糕、采艾草、贴福包。记忆中那个小小的身影,清晨起床后,爬上高高的衣柜,贴上妈妈提前编的福包,衣领的后面穿两串长长的彩绳,手里拿着爱吃的粽子,蹦蹦跳跳的跑到院子里,奶奶用艾草沾着水挨个给我们洗脸,早饭一般就是粽子和凉糕,中午的时候妈妈会做很多拿手菜,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像过年一样。两年前回到家乡,之前住的院子只隐约看到房梁上破碎的春联和褪色的福包,昔日里我们小孩子玩闹的场景历历在目,而身后废墟一片,不禁让我潸然,当年的邻居们如今都住进了高楼,这片老城区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人到中年,生活平淡且乏味,每逢佳节倍思亲,转眼又是一年粽叶飘香,我依然回不到家乡,吃不到妈妈做的凉糕和三姑煮的粽蛋,长大以后跟家乡聚少离多,每一个节日都让我牵肠挂肚,端午于我而言,成了乡愁,希望远方的亲人端午安康!

(东海拉尔发电厂杨超)

二十

浓情端午悠悠粽香

端午节

“粽子甜、艾草香,天光未亮便起床。红绳香包身上挂,相约来到河畔旁。”这是我童年时随口吟唱的打油诗,当时厨房里忙着做饭的妈妈听到后笑得合不拢嘴,这首打油诗便一直就在我家里流传下来,尽管只有短短4句话,却包含了我童年满满的端午记忆。

在零食不足的童年里,甜甜糯糯的粽子总是受到孩童的喜爱,我当然也不例外,比谁都盼着节日的到来。每年我都在天亮之前起床,却发现无论什么时候起床身上早已系好彩绳。和童年玩伴在相约的大桥见面后,一起去采一把艾蒿,再到伊敏河边,轻轻地撩起一小捧拂在脸上,尽管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可每次还是会被冰凉的河水激个冷战。我们还会互赠香包,一路上打打闹闹的毫无烦恼……

回到家来不及炫耀采摘的“战利品”,一准儿先钻到厨房。不是贪嘴要吃放在凉水盆中的粽子,而是要精挑细选一枚鸡蛋作为我的“大将*”与其它鸡蛋进行较量,二十余年“未逢敌手”,我知道,那是妈妈给予我爱的力量。

浓情端午,悠悠粽香。童年欢乐,实在难忘。如今,我也学着妈妈的模样,早早地包好粽子,悄悄地将五色彩线系在儿子的手腕上,在“鸡蛋大对决”中佯装败北,只愿他平安顺遂,也能在粽叶飘香的童年里快乐成长。

(伊敏电厂韩盈盈)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贾滨宇

审核:鲁晓成

终审:孙燕捷

华能蒙东公司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浓情端午记忆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