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称呼和习俗最多的传统节日。在节日来临之际,景富战友把城里过节和农村过节进行了比对,究竟品出了些什么味道呢?
又快到端午节了。虽然成为市民好多年了,但我总觉得在城里不管过什么节都不像过节的样子,一点节的烟火味道都没有,特别是吃不出小时农家节日食物的那种原汁原味。
年,我在老家门前就说端午节吧,想当初在农村吃棕子的味道好像总在舌底盘旋,回味无穷,想忘也忘不了。我老家天津市蓟州山区那个地方不出产江米,过去那里的人们也不知道什么叫江米,每年过端午节,都是用当地种植的粘高粱米、粘小米包粽子。这两种米属于旱地作物,产量不高,农民种植也少,主要是过年蒸粘糕、包粽子或作米粉肉时食用,但它们的品质、滋味和粘度比江米还地道。
那时候,每年快到端午节的头一两天,妈妈早早的就用两个大盆泡上这两种米,还要提前准备好核桃仁、大芸豆、花生米、大枣,提前煮好甜甜的红豆馅。爸爸也早早地去镇上赶集,买回几捆新鲜的苇叶,还从野地里采回许多长得长长的很柔韧的青草留着捆粽子用。米泡好了,料备齐了,妈妈就要拉开架势包粽子了。
农村人就讲究个实惠,从来都是包几乎半斤一个的大粽子。包大粽子要用四五片苇叶,卷成一个锥形后,先装进一把米,然后塞进圆豆馅,再撒一把米,接着再放进芸豆、花生、大枣、核桃仁什么的,最后用米盖住,再收口,用草绳紧紧捆住。粽子形体硕大,肚里五仁俱全,这是我们家乡粽子的标准做法和模样。
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挨坐在妈妈身边,闻着苇叶、青草和米的新鲜味道,看着妈妈一双灵巧的手,摊苇叶,卷漏斗形,抓米,放豆馅和配料,捆粽子,动作一气呵成,简直像流水线一样快捷顺畅。心里也为妈妈心灵手巧感到自豪。
我有时也凑上去硬要学学包粽子,妈妈也多次鼓励我尝试,可摆弄来摆弄去,总也把独立意识很强的松散东西包不到一起,即使勉强装进去也是在最后环节前功尽弃,封不住口,捆不牢绳。由于幼稚地以为妈妈永远都会陪着自己生活,端午节不愁没粽子吃,所以没有在妈妈的身边学会包粽子,至今仍然不会这门技艺。
当时家里人口多,还要多包一些送人,所以,每年妈妈都要忙活大半天时间,才能包出上百个粽子。由于粽子个头大,家里都是用很大的铁锅(好像叫八沿锅)煮,灶里烧上劈柴绊子,咕嘟咕嘟地要煮上好几个钟头。每到这个时候,爸爸也不会闲着。他到野外采回来的一些柳条、艾蒿,把它们挂在门框上,有时还要燃熏上一些晒干的艾蒿,据说是为了避邪防病什么的。当时我只想着吃粽子,根本就没问过为什么要过端午节,端午节都有什么讲究。
年,我和同学在家门口端午节的日子里,每家每户,大街小巷,到处都洋溢着粽子的味道和艾蒿的味道。看着灶膛里的劈柴噼噼啪啪地燃烧着,闻着锅里飘出的沁人心脾清香扑鼻的味道,勾引得我们一群孩子连家门都不想出了,肚里的馋虫一个劲地在嗓子眼蠕动。时间过得真慢啊,我们盼啊盼啊,一个劲地往灶膛里添劈柴,想把火烧的更旺一些,让粽子快一点熟好。终于盼到粽子熟了,锅盖一打开,一团蒸汽腾空而起。妈妈先要把熟了的粽子用凉水泡一下,免得米粘叶子上不好剥下来。
剥去了叶子的粽子,有的像白塔,有的像金塔,可爱极了。全家围坐在饭桌旁,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粽子,场面特别温馨。粘高粱米做的粽子,既粒粒分明又密切相连,特别有咬头,是我的最爱;粘小米做的粽子,粒小柔软,也很好吃。
这种农家棕子,从苇叶到原料,一切都是门外的土地里出产的,品质新鲜,气味清新,不用说吃,闻着就醉人。再加上那么多的馅料,吃起来就更有味道了。所以每次吃粽子,我都要猛虎出山一样,风卷残云地吃个肚儿圆圆,撑得猫不下腰。
进城几十年来,我曾吃过数不清的各地各味的粽子,比如豆沙馅的、莲蓉馅的、绿茶的、排骨的、鲜肉的、原味的,等等,尽管有的还是老字号的名牌产品,但吃起来总是觉得不对味、不合胃,有的甚至味同嚼蜡般地勉强下咽。
许多人到中老年之后特别喜欢怀旧,但许许多多的往事即使不刻意去怀念也是难以抹去的。就说农家饭吧,比如炖鱼贴饼子,比如粳米干饭粉条炖肉,比如肉锅沾卷子,比如烤红薯、煮玉米,比如粽子。只要是有回忆的人,谁能忘得了家乡的那口大柴锅,家乡的那张木饭桌,家乡的那一摞粗碗土碟,谁又能忘得了妈妈亲手做的一饭一菜的独具特色的香香滋味呢?
如今,一到节假日,城里人蜂拥乡下。去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做农家活。其中原因,就是我们腻烦了城里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腻烦了太多的精致、讲究、矫情、高雅、做作、虚伪、甚至过于卫生之类,转而调转身来,回头去寻找我们每个人的原始出生地,去那小桥流水、古道西风、河边草青青、桃花盛开的村庄,寻找久存记忆、长积味蕾、根植心中的淡泊、自然、真实、天然、朴素、土腥气、草木味的感觉。
时下,互联网风行“开心农场”,网民热衷“种菜”、“偷菜”、“学做菜”什么的,不也是人们怀念过去的生产劳动,怀念自然的生存状态,怀念土地上的春种秋收,怀念农家的自产自销、自给自足、自炊自食,怀念小农小生产的原始生活情境的一种方式吗?
我的两个外孙女在老宅院
农家是我们所有家庭的过去,农家生活是我们所有生活的原始。什么都可以忘掉,唯有农家……我们共同的老家,农家饭……我们曾经的养生佳品,是我们永远也不会抹去的美好记忆,一种让人百忆不厌的甜蜜记忆!
行文至此,恰好翻到一个留存的端午节短信,很是温馨:佛说,年回眸才能成就一次的擦肩,也许我是你扭酸了脖子不小心撞上的,还撞散了我手里提的那串粽子,里面包裹的满满的祝福一下子就全扑向了你……提前祝你端午节甜蜜快乐!
(本文插图部分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者删除。)
作者简介:李景富,天津市蓟州区人,年3月入伍,年转业到中国电影家协会工作,从协会副秘书长岗位退休,现居北京。先后在各种媒体和网络平台发表各类作品千余篇,个人出版了《为了春天》、《喧嚣中沉思》两部著作。
???战友手机拍??
赛龙舟
张似松摄于石家庄太平河景区
战友报缘同为战友因报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