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对佛教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端午时,寺庙中也有烧香敬*的举动,据《古尊宿语录》记载,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可见佛教在这一天也是吃粽子的。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中记载,宋绍兴二十六年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今朝五月五,天降沛然雨。艾人与门神,聚头相耳语。”此处的“艾人”即是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僧人们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禅悦玄机。端午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据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香药,外包心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可做成不同的形状。香囊在古代还作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因香包都是手工缝制,一针一线蕴涵了很多的深情挚意,把它当做礼物送人,是一份很真切的心意。如今香包成为了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时值仲夏,南北气候湿热,蛇蝎出没、疫病流行,人们受到恶劣生存环境的威胁,期盼生活的顺利与平安是每个人的心愿,这也是端午节被凸显的最初原因。
在端午节,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悬于堂中,还可制成花环做佩饰,用以僻邪驱瘴。
佛弟子怎么过端午民间在端午这天都会有吃粽子,撒雄*,插艾草等民俗,农历五月被称之为“五*月”,民间的这些习俗也有祛*避邪之意。再说,农历五月,阳气到了顶峰,是阴阳变化的开始。端午开始,阴盛阳衰,很多人的身体便会感应一些业缘到来。所以这个月最好持斋吃素,诵经祈福,除去不祥之气。佛法是护持众生平安吉祥的法宝,所以农历五月在汉传佛教中也为修心养性斋月。在佛教中,也有五*需要佛弟子们时刻谨记去除,它们就是:贪嗔痴慢疑。贪嗔痴慢疑五*,迷乱我们的心神,会让我们造作下很多错事罪业。“五*月”里,如能戒除这“五*”,可得一世无量福报,平安健康。那么,佛弟子应该怎样度过“五*月”呢?○持斋戒○农历五月气候环境都会引起体内*素积累,吃素可排除身体*素,身心健康,吃素也是一种戒杀放生,减少杀业。○多放生○放生得生,常行放生,是常住之法。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它是积累福报,消除病患的方便法门。端午节放生能得解脱往生。若能放生,从金刚地狱中也能得解脱。○戒邪淫○邪淫是万恶之首,它会影响身体健康,事业运势,在此五*月犯邪淫更是亏损福报。○持经咒○多念《地藏经》等经咒,称念经咒或佛菩萨名号,不仅消除业障,超度冤亲,更能驱邪避险,除横祸免灾难。端午正是五月中“九*日”之首。这一天,民间会用种种仪式来避邪驱*。然而,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一切的“邪”与“*”其实都是我们内心贪嗔痴染污所产生的外在表现,没有什么外在的力量可以给我们降福降祸。所以,要想真正避邪驱*,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纪守法,行善积德,严持戒律,戒杀戒淫。能做到这些,必定能安然度过五*之月。端午节更要记得为家人祈福一起念诵阿弥陀佛佛号,虔诚祈福,利益众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The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