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除了祭奠先人,清明节,和我国的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不可避免地与吃联系在了一起。端午节吃粽子,中国人民有甜*还是咸*的区别;春节吃不吃饺子,全国上下又可以热热闹闹地探讨一番;清明节也不例外,在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上,各地人民远远未达成一致。
青团
青团是江浙沪包邮地区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清代散文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袁枚笔下的青草,一般来说是泥胡菜、艾蒿、鼠曲草三种野草,其中尤以艾蒿最为普遍。青团是用糯米做的,做法讲究的话,里面还应该有猪油。现在,青团里面也习惯有各种馅料。糍粑(粑粑)
糍粑其实与青团类似,不过是西南地区的叫法。在具体做法上,与青团有所不同。云南人清明节习惯吃*花粑粑,*花指的是鼠曲草的花。具体的做法是,将*花舂碎后再与糯米面放微量水后合在一起舂,使细碎的*花与面搅掺和得更加均匀,然后再放糖,捏成一个个糍粑放在蒸笼里蒸。寒食十三绝
老北京人老百姓家中用十三种小吃凑在一起叫做“寒食十三绝”,既应了“节(绝)”的音,又合了“十三”这个吉祥数。“寒食十三绝”没有统一说法,代表性的如蒸糕类:芸豆卷、豌豆*、豆面糕(驴打滚)、艾窝窝、小窝头;烘烤类:烧饼、火烧、螺丝转、硬面饽饽;炸货类:汤面炸糕、炸三角、姜汁排叉、蜜麻花、炸饹馇、麻团、卷果……。荠菜煮鸡蛋
荠菜煮鸡蛋是湖北地区传统的清明节食品,当地有“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之说。把新鲜的艾草捆成小捆,放到锅里水煮,随后加入带壳鸡蛋,鸡蛋熟后,用筷子把蛋壳敲破些再接着煮一会,荠菜的清香就煮进鸡蛋了。撒子
在河北石家庄大部分地区,保留着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的传统,习惯食用撒子、麻花等面制油炸食品。撒子古时候称寒具,它过油炸制,能够储存不变质,保持酥脆不皮,是寒食节理想的食品。清明螺
清明螺是清明节食物中少有的荤菜了。清明螺就是普通的螺蛳,只不过清明前后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此时螺肉肥美,才有“清明螺,肥似鹅”和“清明螺,顶只鹅”的说法。螺蛳有很多吃法,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炒米团
在四川成都一带,清明时习惯吃炒米团。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传统的欢喜团已经失传,但艾馍这种川西农家清明节的传统食品,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四川的名小吃,风行蓉城大街小巷。润饼皮
福建、台湾等地,当地人民传统上吃润饼皮,在清明节期间用润饼皮来祭祀祖先。润饼皮里面还可以卷其他食物,被称为润饼菜。摊开薄薄的润饼皮,铺上胡萝卜丝、豆芽、海蛎煎、荷兰豆、豆干等配料,再加上一勺花生末和麻枣,一道润饼菜便成了。文/王钟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