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老沈阳,端午节又叫ldquo女儿节
TUhjnbcbe - 2021/12/22 21:07:00
程少为在哪里出诊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231864.html

各位小伙伴们,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此,祝大家端午安康!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

按照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插艾草、喝雄*酒,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些习俗和“老礼儿”正渐行渐远,这个节日所留下的仅仅是吃粽子这样简单的意味。为了让您了解正宗的端午节,小编制作了一份「端午习俗攻略」,来看看正宗的端午节是怎样过的?

老沈阳,端午节又叫“女儿节”

“历史上,到了端午节这一天,沈城的已婚女子要回到娘家,去看望父母。因此,端午节又被叫作‘女儿节’。”6月7日,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刘振操告诉记者,“过去,沈阳一带过端午节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其中,未婚女子会在端午节这天,头上插花,身带荷包,成群结队地外出郊游。从全国范围来看,把端午节当作‘女儿节’来过,也算是沈阳地区过端午节较为独特的一种习俗。”

虽然到了今天,端午节作为中国重要传统民俗节庆已纳入法定假日,但它在许多人的眼中已逐渐淡化。不少人家不会包粽子了,门上也不挂艾蒿了。

“其实,端午节不仅仅只是吃粽子,还有许多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其中。”刘振操一直对沈阳地区传统民俗有着深入研究,曾出版了《沈阳民族民俗风情》一书。他在研究中发现,沈阳地区过端午节与其他地区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那么,沈阳地区如何过端午节呢?刘振操总结说——

买纸葫芦,防病祛邪。过去沈阳民间流传着“善正月,恶五月”之说。因五月初五,阳气高,被称为“恶月恶日”,即发病率高,所以人们会采取一些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措施。以沈阳地区来讲,大家都要买纸葫芦、布制小虎、小猴、小笤帚等,预示着消灾除病。

踏青、挂钟馗图。居民在端午节这天的日出前要到河边、山上、郊外去踏青,采艾蒿、菖蒲、桃树枝,插在家门上,寓意保平安。居室内要挂钟馗、张天师的画像,用以除灾辟邪。

女人要戴香草荷包,儿童额头点雄*酒。妇女佩戴香草荷包,既有祛*的作用,也可作为礼品赠送恋人。到了端午节,人们不仅喝雄*酒,同时还在儿童的额头上点上一个“王”字,既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成才,也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历史上满族人过端午节,

一过就是五天

今天是端午节,也赶上高考的最后一天。昨天,沈阳民俗专家齐守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你知道包粽子时,里边为什么要放红枣吗?这叫枣粽,谐音为‘早中’,就是鼓励读书和高考的孩子吃了之后,可以早中状元。”

那么,历史上沈阳的满族人怎么过端午节呢?齐守成说,满族过端午节的习俗与汉族有所不同。

满族将端午节又称为“五月五”。过节时,要拜山祭祖、乘水临风、登高望远、祈祷解瘟、骑马射箭等。清代宫廷也很重视端午节,乾隆十八年(年)曾下谕旨,“以后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荷包。”上行下效,因此端午节一过就是五天。

过节时,满族人要在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灾、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禳灾。吃的端午粽子多是用苇叶包裹的*米小枣粽子。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只要吃上了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贫困者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

端午节期间,宫中要开“粽席”。用膳时,皇帝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果茶是桑葚、樱桃、茯苓等适时的鲜果。因为宫廷重视端午节,一般满族人也就重视。

满族人过端午节要从五月初一过到初五。有历史记载说,这时朝廷会给官员们放假,要给祠堂上供。过节时间长短由官员们自己掌握。但在民间,五月节活动也可以拉得很长,在满族、蒙古族聚居的营房地区,一直可以热闹到五月十三,传说这一天是关公的生日。到了五月十三这一天,各旗要彩旗开道,鼓乐喧天地列队到关帝庙去进香,可见重视程度

端午由来,众说纷纭

纪念屈原

公元前年,秦*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并出。《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酒以避疫。

端午习俗,特色鲜明

挂艾虎

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以驱*,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虎为兽中之王)以镇邪。

戴香包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桃子、苹果、娃娃抱公鸡等形状的,象征万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青年人,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用艾、蒲、白玉兰等花草。

饮蒲酒、雄*酒

《荆楚岁时记》载:“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朱砂等。此俗流传较广。

挂艾草、菖蒲、榕枝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又被称为“三种武器”,古人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划龙舟

划龙船时,多有助兴的龙船歌。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有“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陈凤*,及综合人民日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沈阳,端午节又叫ldquo女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