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想起小时候的端午节,那是过完年之后,第一个让熊孩子们期待的节日,虽然那时过端午节不放假,但有好吃的鸡蛋、鸭蛋和粽子足以让孩子们大快朵颐,至于端午节的文化氛围,是大人们要考虑的事,过一个舌尖上的端午节就足够了。
看过许多关于端午节的文章,大多与乡愁有关。回忆一起和家人包粽子的场面,回忆吃粽子的温馨,这是每年可以重复消费的乡愁,希望记忆如种子,能丛生枝芽,或者是当年并不存在的细节,而又心甘情愿的重温、怀念、感慨,甚至重新思考,如果可能的过去,和在过去如果可能的未来。
这样的节日仍然值得期待,更想告诉的是年轻一代,端午节年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是中国第一个列为非遗的节日。端午节承载了厚重的文化气息。人到中年,端午不是那种口福和欢乐,而是我们要怀念思考的符号,每一个仪式感,都是留住乡愁不可多得的回忆。
譬如说,折柳枝是必不可少的。端午节头一天晚上要到门前屋后的柳树上折柳枝,现在好多城市已经禁止了,怕损坏柳树。但当年村子柳树多,折去柳枝相当于给树做了修剪,大可不必担心粗大的柳树会因为这几个柳枝而伤了筋骨。柳枝插到院门和屋门的门框上,期待能将一切邪恶拦截在外。
除了柳枝之外,在柳枝上还要挂上葫芦,那时多用红纸折出来,没有红纸就用香烟盒里的锡纸代替,还要穿上彩色纸条的穗子,拴到柳枝上,图个吉利。奶奶在世时,教我们折纸葫芦是乐此不疲的一件事,父母那时候就不大关心,如同现在我们为人父母一样,很少自己再去折柳枝叠葫芦,为了节日气氛而去买一个现成的五彩葫芦挂好。
端午节的早晨是要早起的,太阳还没出来时,要跑到山上,薅艾蒿是一项必做的任务。端午节的艾蒿质地已经坚硬,除了它特有的芳香气味可以去瘟辟邪之外,还可以用来做好多东西,比如奶奶的火绳。夏季夜晚,老柳树下,老人们围炉夜话般的聊天,一盘火绳透出红彤彤的火光,驱赶着蚊虫,是多么安逸的乡情画面。
与端午节相关的另一个就是五色线,“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我们小时要凑足五色线不是件容易的事,大人把小孩子的五色线系在一起,有的脚上也会拴上一条。那线一直要等到下雨时才可以扯断,扔进水坑,据说那五色线会变成蚯蚓……小学后的几年,我们再没有被拴过。
此外,南方北方还不尽相同,南方地区还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拜神祭祖、浸龙舟水、佩香囊等习俗,都带有厚重的传承与文化氛围。
不知从何时开始,端午节登山的人开始多起来,商贩小摊也多起来,节日搭台,经济唱戏成了常态。彩虹门、大喇叭的促销活动成了这个节日的常规动作,少了会当凌绝顶的清静。不过疫情防控的这个端午节,还是要加强防范,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做好常态化的防控工作。“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过一个平安的端午节,赤峰市发出倡议值得点赞:端午将至,不必往返,亲友安康,无需挂念!(李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