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给我讲了两个他年轻时候的故事,20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忆犹新。
太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有4个儿子,3个女儿。一家人依靠几亩薄田过生活。如果没有意外,爷爷也将会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过完他平凡的一生,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会发生变化。
爷爷在13岁的时候,进了学堂,上学前,爷爷就学过一本三字经和一本百家姓。
爷爷直接读小学四年级,他13岁就身高cm,是班上最高的学生。第一学期结束,爷爷语文考了三十多分,数学考了二十多分,老师劝他留级。
爷爷苦苦哀求老师,再给他半年时间,如果四年级下学期他的成绩不能及格,他就决定留级。
就这样,爷爷学习更加努力。爷爷家里穷,用煤油灯照明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爷爷晚上就在家附近的一个破庙里,借助庙里煤油灯的微弱灯光,写作业。
冬天的夜晚,庙里特别冷,爷爷的耳朵、手、脚都冻得红肿起来,当温度升高的时候,就特别痒。
夏天的夜晚,农村蚊虫特别多,爷爷总是被咬的一身包,身上痒的抓破皮,回家用艾蒿水洗一下,继续去庙里学习。有的时候,爷爷太困了,就趴在庙里的大桌子上睡着了。
经过半年的努力,爷爷的成绩提高了很多,期末考试,语文刚刚及格,数学七十多分,顺利地升到五年级学习。
爷爷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五年级毕业,他被保送去上初中(那时候,小学只读五年)。
后来爷爷又读了高中,年,这一年爷爷20岁,他在读高三,家乡闹饥荒。
学校三餐都是吃玉米面糊糊,爷爷强调说,“玉米面糊糊,稀的不能再稀,能当一面镜子照,每天都吃不饱。”
爷爷说,那时候他饭量特别大,每天饥肠辘辘,他和同学,大冬天一起跑到别人的菜地里,去捡丢下的大白菜叶子和根,用水洗一洗就那样吃。
大白菜根嚼也嚼不烂,就像是塑料一样,但是他们还是都吃掉了,因为实在是太饿。如果他们发现别人菜地里有白萝卜,就偷偷地拔两个生吃。
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爷爷完成了高中学业。
高中毕业后,爷爷被分配去学校教书,他从20岁一直教书育人,直到60岁退休,一辈子都在做老师。
爷爷的三个孩子,爸爸、姑姑和叔叔都读了书,家里终于从农业收入转到了工业收入,从大山深处转到了丘陵地带的县城。
到了我们孙辈,最低的文化水平都是大学本科,我们走进了省会城市,在各行各业辛勤工作。
爷爷其他兄弟的晚辈,大多没有搬离大山,老年人在家种着几亩薄地,年轻人外出打工,孩子可有可无地读着书。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祖辈再多的钱财,子孙不学无术,终有败光的一天。高尚的品德,优良的作风,对知识孜孜不倦地学习精神,才是长辈留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
感悟:
一个家族的变迁,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每一个成员艰苦不懈的努力。
一个家族能兴旺发达,并不是他们遗传了多么强大的基因,而是一个家族的家风,决定了你这个家族后续的发展。
80%的人的智商,相差不大,但是,后天的努力程度千差万别,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
成功最大的捷径就是读书,读书无用论,那是读的书没有发挥作业,或者假装读书混文凭而已。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是人一生的奋斗目标。
欢迎点赞,评论,喜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