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网络中国节端午端午节记忆
TUhjnbcbe - 2025/2/21 20:14:00

端午节记忆

家在农村。农村的端午节,相较于一年一度的吃粽子,带了几份泥土气息,多了几份趣味。

家乡有端午节插柳的习俗。一到端午节,院墙外的葱茏就长到了院子里,晨曦中,微风里,每家每户的每个门头上,皆飘摇起油碧翠绿的柳枝。那是由长辈携带孩童精心折剪来的。柳枝在高高的门头快活地舞动,在它的拂动下,整个院子、整个村子,都清朗爽利了起来,即便是很清贫的人家,也顿时觉得满院里光辉四射、生机勃勃,看到了年底的好收成。而小孩子们的头顶上,也多戴起一顶青油油活泼泼的柳条帽。“柳条帽”们挥舞着柳枝,吹着柳笛,满村子里撒欢,灵动了质朴的村庄。柳树是最宜成活的树种,那些门头的、头顶的、手里的枝儿条儿,端午过后随便插在一个什么地方,第二年,那里便会多出一棵、或几棵小树苗,像村庄孕育出来的孩子,给农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柳条帽是男孩子们的最爱,女孩子的欣悦,全在腕子里的花绳上。

编花绳、戴花绳,是家乡端午节另一项十分受重视的民俗。端午节这一天,年轻的妈妈、巧手的姐姐们,要用五彩绣线,编织成各类花绳,给年幼的孩子们戴起来。同样的绣线,会有不同颜色的搭配;同样的颜色搭配,也会编成不同效果的花绳,这就要看谁家的姐姐或妈妈心更灵、手更巧了。端午这一天,年幼的孩子们,就像过年穿新衣一样,脖项里、手腕上、脚腕上,都戴起漂亮的花绳,大家聚在一起,比比谁的花绳颜色更鲜艳,谁的花绳样式更漂亮。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谁的也差不到哪儿去。于是,小小的心灵里,满满的,全是自豪与得意,当然,还会有娇俏小闺女戴起花饰的“孤芳自赏”和“顾影自怜”。如今已到不惑之龄的我,想起来,端午节的花绳,仍是时至今日自己所戴过的最漂亮的“首饰”。

家乡的端午节要蒸“扇子”。“扇子”是一种面食,面粉发酵擀薄,抹上姜黄、玫瑰、薄荷、胡麻等各色食用香料,不同颜色的面一层层摞起来,切成扇子的模样,于扇子尖上通过面的折叠塑个彩色的花,蒸熟了再用红色颜料在“扇面”上装点上花朵,那整个馍馍便像一件艺术品,好看又好吃。

家乡的端午,最不能不提的,是那被乡亲们叫作粽子的米糕。家乡不用苇叶包粽子,而是用油饼包卷米糕,俗称油饼卷粽子。白生生的糯米,红丢丢的枣,加上绿油油的葡萄干,混在一起,蒸熟了,可真是色香味俱佳。但真要达到味之上佳,还得有油饼的帮衬。烫面做成薄薄的圆饼,用胡麻油炸得黄亮酥嫩,撒上白糖,本身就是一道美味,再把蒸好的米糕卷进去,那味道,登时满香清绝了起来,是我认为的世上最叫绝的食材搭档了。

蒸花馍,吃米粽,戴柳帽,编花绳,家乡的端午节,每个人都有一份独得的快乐。(作者谢晓红)

端午情思

·徐兆宝

1

远离城市的记忆

穿过一些琐碎的时光

采摘一把艾蒿

插在民间的门户

端午就开始想念一位叫屈原的兄弟

他纵身一跃若莲花般飘落江水

让整个胸怀天下的文人立刻想到了尊严

农历五月初五

人们把一粒粒晶莹的糯米

连同对屈原的思念包裹在粽叶内

投放在清澈的河水里

与鱼做伴与舟为舞

倾听屈子在天国

荡气回肠的发问

和美政的思想

2

河岸上人声鼎沸

河水里一条波纹荡漾

恍惚间

我沿着一支菖蒲的根茎

试想能否从二千二百年后的今天

走进《离骚》的情境

感受那忧国忧民的悲叹

如若魂兮归来

河水清澈无比

可以濯足可以濯衣

美人归来可以缝补千年的疮伤

3

五月。锣鼓震天

我伫立在河边

触摸到的千年堤岸

已锈满绿苔

在铺就翡翠与珍珠的路上

听到有一种力量

在骨骼间转动

宛如春雷滚过屋顶

河水的碧波打湿眼睛

回荡着浪漫的风骚

吟唱着楚辞

思慕着一个伟岸的背影

仰望

编辑|秦志杰

审核|马俊春

声明

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及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按《嘉峪关日报社稿酬发放办法》支付稿费。联系-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络中国节端午端午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