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简单普通的花草在历史长河中中被赋予深层意义,这是中国人独有的对艺术浪漫的含蓄表达,也是对寻常生活创造的充满趣味的仪式感。又到一年端午,艾蒿也在野草堆里蓬勃起来,采一些艾蒿带回家,插到门上或门边,驱邪避虫,是中国人源于自然的智慧。
艾蒿,别名: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草﹑艾绒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茎单生或少数,褐色或灰*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头状花序椭圆形,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花药狭线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
艾蒿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宜食用的蒿草,一种是适宜别在门上或药用的艾草。而且艾蒿不是家常植物,野外又有艾蒿的近亲同类一大片,你确定你采回家的是艾蒿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有*的植物吗?今天带你火眼金睛辨艾蒿。艾草的选采技巧
1.看形状。
蒿草同艾草相比,就像个可爱的小妹妹,因为蒿草不仅体型相比较小,叶片也比艾草小巧,叶面正反都有光滑柔软的白绒毛。艾草的叶片大,且只有背面有密密的白色绒毛。
艾草和蒿草背面都有白绒毛,而豚草背面是绿色的,翻过来一看便知,记得戴手套,不要让豚草的花粉沾到手上。
2.闻气味
这个很简单,蒿草气味清淡,闻起来很清新,而艾草香味更为浓郁些,清苦的香气很醒脑。但是有*的豚草,味道让人很不舒服,有种腥臭气。建议采艾蒿的花友看到豚草也不要使劲闻,因为它散发的花粉悬浮在周围空气中,容易使人引起哮喘和肺气肿,危害非常严重。这个千万要注意!
3.动动手
艾草茎杆比较柔,用手捏着往下弯一下,不易折断。而蒿草的茎杆比较脆,很容易折断,这说明蒿草的纤维较少,食用起来很嫩,口感好。通常来说,老一辈做的艾草团子就是以蒿草为原料。
今天,我特意去野外摘艾草,还看了看市场上小贩2元一把的艾草。发现很多并不是艾草,也有很多在外采摘的朋友,盯着初夏的烈日,摘了一堆非艾草。
豚草外部形态很像艾蒿,与艾蒿不同之处是,艾蒿的叶背面有灰白色短毛,全株叶均互生,而豚草的叶背面是绿色。鼻闻艾蒿枝叶有艾蒿特有的浓郁芳香,而豚草则是一种令人反感的草腥气味。
豚草对人体的直接危害是开花后散发出的花粉。该草的花粉中含有水溶性蛋白,与人接触后可迅速释放,引起过敏性变态反应,它是秋季花粉过敏症的主要致病原,
空气中豚草花粉粒的密度每立方米达到40-50粒,人群就能感染枯草热(秋季花粉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眼、耳、鼻奇痒、阵发性喷嚏、流鼻涕、头痛和疲劳;有的胸闷、憋气、咳嗽、呼吸困难。年久失治的还可并发肺气肿、肺心病,痛苦万状,甚至死亡。豚草植株和花粉还可使某些人患过过敏性皮炎,全身起“风疱”。
青蒿
菊科植物,青蒿的学名叫蒌蒿,而艾草学名则为艾蒿,名字相似,样子也差不多一样。
青蒿入药具有清热、凉血、退蒸、解暑、祛风、止痒、止盗汗、防中暑等功效,用作阴虚潮热的退热剂。
附子
附子是一种中药,主要是生产于湖北,四川,湖南等地。
一般是在夏季的时候去采挖,一般是除去母根,须根以及泥沙,这个叫做“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肤等等,是一种温里药。中药附子一般是用来治疗各种疾病
编辑宋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