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阳话艾草ldquo艾rdquo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时至端阳,家家户户门上悬起了艾草。这四溢的艾香,千百年来从未变味,氤氲了每个华夏人的一生。

这艾草虽不如梅兰竹菊那般,常为文人墨客古代所称赞,但历代文学中亦不乏其身影。南朝梁宗懔于《荆楚岁时记》记载道:“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为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气。”宋时又有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端午》这样描绘道:“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明代“小品圣手”张岱又记:“端阳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草、*栀花插瓶中,谓之端五,辟除不祥。”

而现如今,被誉为“百草之王”的艾草早已不再仅仅是端午节的个体元素,它正以“中国名片”的身份,不断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大美。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踏上“寻艾之旅”。

草之宿世

艾草是常见的一种菊科、蒿属草本植物,又有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等多种别称。艾草为什么会被称作冰台呢?西汉《淮南万毕术》记载道:“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生火。”当时人们为了取火,将冰削出球形透镜,太阳聚焦后产生高温后点燃艾草,即可引得“天火”,艾草也因此被叫做冰台。作为获取“天火”的重要器物,艾草还常出现于祭祀占卜等神圣场合,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并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艾草的医用疗效就已被认可,有很多关于这方面记载。如《庄子》云“越人熏之以艾”。《孟子·离娄上》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熏艾

“艾草青青染端阳,彩线细细绣香囊。”而关于端午插艾这项传统习俗,有众多说法。其中之一是相传源于唐僖宗年间,*巢的起义*攻打邓州时,*巢被一位妇人的大义所感动,便承诺这位妇人只要在门前插上艾,便不会有人攻打,消息传开,家家户户都插上艾草,保以平安,并由此沿袭至今。

端午门前插艾草

艾文化初体验

作为中国的“国草”,艾草早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香囊、每一屉艾粑粑、每一次艾灸,都是人们对艾文化的传承与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绣艺里的艾香

艾草的香,是淡淡的清香,加以淡淡的苦涩,古时的人们常将这种绵长悠远的香装进香囊,或绣进艺品中,避邪驱瘟。现如今,在长江三峡上一个唤作许家冲村的村庄里依旧盛行有关艾的绣品。绣娘谢蓉用自己的巧手开发出一系列牵花绣挂画、艾草绣花工艺枕等纯手工制作的工艺产品,创新“手绣+艾草+棉麻”的生态特色文化理念,让每一个充满艾草清香的绣品,蕴含着三峡人对艾草浓浓的情愫,也让千年医草——艾草,伴随人们走进健康美好的生活。

艾草香包

艾草棉麻绣品

舌尖上的艾香

新鲜的艾草是大自然春天的馈赠。一口艾草斋,不小心便把整个春天“吃“进了肚子里。

艾糍便是这传统的汉族小吃最典型的代表。客家人会将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尝一口,芳香软糯,满是春天的味道。

艾糍

艾草斋,则是湖南攸县的一道传统小吃。每年三四月间,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艾草长出新叶,此时攸县的家家户户便会忙碌起来,挑选、焯烫、漂洗、剁碎成泥··········当艾草变成美味可口的艾草斋时,一切辛劳都获得了甜美的回报。

中医里的艾香

中国人对艾草的应用,起始于神农尝百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艾疗已颇流行,《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莨传释:“艾所以疗疾”。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道:“艾草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而今,艾文化重获新生,成为当代人养生新风尚,常被用来理气血、调养身体。

艾灸

寻艾之旅

在不断接触艾的过程中,人们渐渐意识到这株千年神草背后隐含着绵延千年的中华文化,便开始踏上了寻艾之旅。传承·记忆·弘扬,这场旅程被赋予了无限的文化情怀。

《艾草中国》重现艾之大美

沾着中华大地芬芳的泥土、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露珠、冒着神州大地的热气,这株神奇的草正昂首走向世界。为让更多的人领略中国艾草的传奇,大型纪录片《艾草中国》的拍摄组历时两年,踏遍全国,采访与艾草有关的特别人物、大量搜集艾草的习俗、工艺、技法等方面的素材,用真实影像全景式记录艾之大美。该系列纪录片还开发成系列图书出版,同步制作成英文版,作为我国中医药重要文化礼品,赠送给各国驻华使馆、海外中医药机构、中医院校等,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个中医药机构、大学、协会等。

纪录片《艾草中国》

“中国艾草档案馆”

拾艾之遗

河北的馆陶县新建了一座“中国艾草档案馆”,这是全国唯一的独具特色、古朴高端、品类齐全、馆藏富集的“最全面”、“最权威”的综合性艾草档案馆。该馆本着“尊重艾、传承艾、善待艾”的理念,涵盖了全国各地艾草样本、艾灸养生书籍、艾草药方、特色艾草加工产品、艾制食品、古法制作艾绒设备等藏品,在推动全国艾草产业可持续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艾草档案馆

艾草在一个又一个世纪中不停地摇曳,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永远以“万年青”的姿态与现代社会相容,不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媛,赵鸿君.本草名词艾叶演变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4(03):49-51.

[2]李建民.艾火与天火——灸疗法诞生之谜[J].自然科学史研究,(04):-.

[3]金晓蝉,田岳凤.艾草与中国传统文化[J].中国民间疗法,,26(09):45-46.

[4]王毓荣.荆楚岁时记校注[M].台北:文津出版社,:-.

[5]峡江文化,传承艾草乡情,许家冲村美好生活绣出来[EB/OL].[-06-11].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