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不知不觉,今年的端午节又到了。说起端午,大家都爱聊吃食。写端午美食的名家也很多,我脑海里对汪曾祺笔下的高邮咸鸭蛋最有好感,去年还在网上专门买来尝过。
高邮咸鸭蛋虽然也好吃,但却无法替代刻在我生命记忆里的端午味道——咸香软糯的粽子、蒸笼鲊里的胡豆和苦涩难咽的艾蒿水。我不擅长写食物,但单单提起“端午”这两个字,我的味蕾神经仿佛就被激活了,嘴里竟忍不住咽起口水来。
腊肉粽与绿豆粽
不管天南海北,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端午的主食自然少不了粽子。
少年时在家乡,母亲会在端午的当天备齐粽叶,洗好腊肉,泡好绿豆和糯米,坐在八仙小桌旁认真地包粽子,一包就是四五十个,堆得满满一筲箕。不管是咸馅的腊肉粽还是甜馅的绿豆粽,都非常好吃。
我记得有一年南北方网友为甜咸粽子哪个正宗而争吵不休,其实这哪能说得清楚。如果非要扯清楚这件事,我想得从盐和糖的起源开始考究,反正粽子在屈原以前就已广泛流行了,你说盐和糖哪个更早呢?依我说,来自妈妈的味道才叫正宗,何必非要争个输赢伤了和气呢,难道大肚还容不下两只粽子吗?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粽子还有白味的、红枣味的、豆沙味的、蛋*味的……你能说哪一味的不正宗吗?自然都是正宗的。不过纵然粽子有这么多味道,我仍然对母亲包的腊肉粽子情有独钟,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好多年没尝过母亲的手艺了。
胡豆蒸笼鲊
蒸笼鲊,又名粉蒸肉,由十几种食材和上蒸肉粉做成的一道美味佳肴,是赤水地区端午节最为重要的主食。为什么端午要吃蒸笼鲊?因为“鲊”这个字音,在家乡俚语有“卷”的意思,有说法是如果端午这天不吃蒸笼鲊,意味一年不能抻皮(不抻皮:意为“不伸展,不舒展,不顺遂”)。
做这道菜有不少讲究。比如说炊具属楠竹打的蒸笼屉当属最高级。最为关键的是铺菜的顺序,顺序不同,则味道不同。尤以五花肉是灵*,一定要肥肉相间的,切大片裹满蒸肉粉,一张张铺在食材最上端,这样油脂经高温熔化后浸润到每一层食材里,味道和口感就变得十分美妙了。
粉蒸肉涉及材料很多,一般有土豆、粉丝、大肠、五花肉、排骨、红薯、南瓜、芋头、糯米、四季豆、土豆、胡豆(即蚕豆)等等。只要你喜欢,放什么都可以。看起来像锅大杂烩,其实它层次分明,各具风味。
说来也怪,我特别怀念有胡豆的蒸笼鲊,对胡豆印象非常深刻。胡豆可以蒸、煮、炸、炒、拌,可以做成怪味胡豆,但还有一种神仙吃法很多人可能不大知晓。
小时候出门割猪草,我经常这样搞野炊——拿一根竹筒,将嫩胡豆洗净放进去,灌满水,撒点盐,用野草封口放火上烤。竹筒烧糊,胡豆已熟。打开竹筒瞬间,胡豆香味破竹四溢,这味道赛过任何山珍海味。
苦涩的艾蒿
端午节在我脑海里,还有一种味道比较醒脑,那就是艾蒿的苦。
挂艾蒿,这是端午习俗,有驱虫辟邪的功效。在父亲这里,背后却是一则在本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传说当年张献忠进入四川后开启屠川模式,导致蜀地十室九空,其中一支*队沿着习水河杀到了川黔交界的磨刀溪。
带队的*官口渴到一妇人家中讨水喝,妇人背着婴儿接待了*官,*官见这一妇一小不忍起杀心,就好心对妇人说:“五月初五我再来时,你门上挂上艾草,到时候可保你一命。”
*官走后,妇人立马告诉邻里,结果各家各户都挂上了艾草。到五月初五这天,一支*队再次来到磨刀溪,见家家户户都挂艾草,也许是看在此地民众容易教化顺从的份上,这支*队就此止步打道回府了。
后来人们听说,这名*官原来就是张献忠。张献忠真的带兵到过习水河一带吗?明末四川人口锐减真的是因为张献忠滥杀无辜吗?这当然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姑且一听。
每年端午节早上,父亲都会去拔些艾蒿和菖蒲挂在门上。除了驱虫辟邪,它还有另外一个用处。我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发烧感冒。每次发高烧,门楣上的艾草必定要短一截,“艾草煎水”——这是父母给我退烧的民间偏方。艾蒿闻起来有股清香,但熬成水可苦得要命。我一次要喝一大碗,喝得直想反胃。母亲为了哄我喝药,每次都会在其中煮一个鸡蛋。
我至今不知道艾草煎水退烧是否科学,但我知道这碗苦得无法吞咽的艾蒿水,满含父母对我的慈爱。
这就是端午节给我留下的味蕾印象。
(作者:李仕彬/国家税务总局贵阳市乌当区税务局)
编辑:杨雯审核:李维
讲好税收新故事●传递时代正能量●共圆青年税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