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农历每年五月初五,其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有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等二十余个叫法。
中国人过传统佳节,喜欢互相道贺以寄美好祝愿,这也算是中国人自己的乡土人情。但不知从何时开始,端午节祝福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的说法不胫而走。那端午节真的只能说“安康”,不能说“快乐”吗?
这种说法传播甚广,但其实并无依据,不过是某些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的人进行炒作的噱头罢了,从传统文化的延续看,这种说法还窄化了端午节的形式和内容,无助与端午节的文化传播。
为何会有端午“安康”,不能“快乐”的说法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端午节只能说“安康”呢?其主要的背景是他们认为端午节是一个纪念的节日,是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的,是悲伤的日子。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端午是纪念屈原的,这种根深蒂固的说法可追溯到小学课文。文中描述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官员,深受百姓爱戴。但是楚怀王听信谗言,流放了屈原。后来秦国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悲愤万分,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的百姓知道后,驾着小船沿江打捞,但什么也没捞着。后来有人梦见屈原消瘦的容颜,所以用箬叶裹米投江,希望屈原能吃上。如此就演变成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
如此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端午节这样祭祀的日子,是不能说快乐的。可详细追溯,这样的说法并不可靠。
端午节纪念人物的说法不靠谱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被赋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但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端午节以纪念屈原说的影响最为广泛,此外,还有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的说法。但经过考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这些人物出现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
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中认为,在屈原所在历史的千余年前,划龙舟的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龙图腾,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经过从近代出土的文物也在不断证实闻一多的说法,只是史称这些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为百越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演变为汉族,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确和辟邪有关
现存最早的关于端午节的记录,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这些文献都指出,端午节是一个辟邪为主的节日。用有辟邪功效的叶子包裹食物、配五彩绳、悬挂桃符、悬挂和焚烧艾蒿、饮雌黄酒、兰草水洗澡等等,在古人眼里,均与辟邪直接相关。至于龙舟,则有送瘟神之意。另外端午也有“恶日”的说法,汉代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从这些角度看,古人在端午节这天的很多活动,的确是为了安康,端午安康的说法没有错,但这并不代表不能说端午快乐。
另外,古老节日是传承古老文化的载体,古老节日的由来与古老文化密切相关。其实除了端午节,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起源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研究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的文化内涵。
辟邪的节日只能安康吗
端午节虽是一个以辟邪为主的节日,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们不能庆贺它,毕竟古代人们祭祀、辟邪的最终目的还是祈福,而且热闹的龙舟表演和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的直接表现。
此外,从古诗词中,也能找到很多庆贺端午的线索,古人的端午远比我们今天想象得更加丰富多彩。
苏轼曾在“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中以佳节指代端午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的序,也在端午“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唐玄宗也还以神奇的日子,君臣合德,风气纯化,天下太平等欢快的基调描述过端午节。宋代词人黄裳在《喜迁莺·端午泛湖》中体现出祥和欢乐的气氛。杜甫也有吟诵皇帝在端午赏赐衣服的快乐。
这样的诗词在文献中比比皆是,我们的祖先一直都是以比较放松的姿态对待文化和节日,即使是清明节这样祭祀的节日,也有祝福“快乐”的一面,比如除了祭祀,还有踏青、放风筝等活动。
所以当今那些只能用端午安康的说法并没有很好地表达端午的期许,这也反映出当前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上,或老一辈的记忆中,或是消费主义的陷阱中,并没有深刻体会古人的意愿。
最后
相比端午节、清明节,今天的部分年轻人对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更为熟悉。文化的交流没有任何的问题,但不管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历史记忆,也是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