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也叫做五月节、端阳节、龙舟节等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咱们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我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可是您知道为什么要吃吗?端午节里还包含哪些文化元素呢?
吉林省民俗学会会长施立学:
端午节它不是起源于(纪念)屈原,其实在(纪念)屈原之前,人们就开始过端午节了。端午节临近夏至,气温开始升高,各种毒虫、病害、瘟疫都将滋生了,古人他有强烈的防范意识,(要)和这些五毒去进行斗争,所以端午节它自己有它独特的民族风俗。
记者:
你刚才说咱们这个端午节有独特的习俗,那独特的习俗都包括哪些呢?
吉林省民俗学会会长施立学:
这个独特的习俗第一叫一吃,端午节为什么不吃圆圆的元宵?不吃圆圆的月饼?不吃元宝形的饺子?要吃粽子呢?粽子带“角”字,“角”字上边是个刀,要和疾病、五毒进行斗争,所以才吃粽子,这是一吃;二吃吃什么,要吃五黄,五种黄色发音的食物,比如吃黄瓜、黄杏、黄鱼、黄鳝,还可以吃鸡蛋黄、鸭蛋黄等。
民俗专家告诉我们,端午节有“一吃二拴三采”的习俗,了解了吃粽子的习俗,咱们再来说说拴。
吉林省民俗学会会长施立学:
二拴是什么?(是)五彩葫芦,葫芦代表着圆满,女性身体的象征,所以葫芦代表了繁衍、代表了勃勃生机。
除了拴葫芦,还要在身体上拴香荷包和五彩线,五彩线怎么拴呢?
吉林省民俗学会会长施立学:
五月初四的晚上,把这个五彩线放在窗台的外边,让它经受着日精月华,第二天早上趁着孩子还没醒的时候,就把这个线拴在孩子的脚脖上、手脖上,拴到一个看外边已经大雨滂沱的那一天,你就把这个五彩线甩到水里边去,寓意着孩子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三采指的是采艾蒿、防风和菖蒲,端午节这天,人们趁着太阳没出来把带着露珠的这三种植物采摘回来,用来提神通窍、杀虫灭菌、预防疾病。
吉林省民俗学会会长施立学:
人们说这天早晨用艾蒿水洗脸,一年的蚊虫不会叮咬,另外眼睛会明明亮亮,洗过脸之后就把这艾蒿挂在门的两边,叫“蒲剑艾虎”来守卫这个家门,使得各种瘟疫都不能滋生。
此外端午还有赛龙舟的习俗,直到今天,这些传统习俗依然在延续,端午节不仅清晰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来源:吉视守望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