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尽管历史学家说端午的来源很多,世居东北的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 http://www.zherpaint.com/jydh/fysx/m/86.html

自幼生长在东北,这里的文化底蕴并不深厚,更缺乏浪漫的基因,加之生活清贫,生活中少有“仪式感”。所以,除了春节之外的所有传统节日,比如元宵、中秋、重阳等,我们都没什么感觉,最多买点元宵月饼当成零食吃吃,就算是过节了。

然而,我们却很隆重地过端午。

母亲会早早编出“五彩线”,将之系在我们的手腕上;她会特意买来两把艾蒿,插在门楣上。当然,更会提前买来江米、粽叶、红枣,在端午节前的一两天,全家人一起包粽子。粽子真的很难包啊,我总是缠不好粽叶,也系不紧粽绳,总是被母亲批评。

那时候端午还没有成为法定假日,所以我们就只能在晚饭后再包,时常要包到深夜。这份不惮麻烦和辛苦的隆重,只有春节可以相比——春节还有假日,将这份麻烦坚持下来,成为我们无法忘怀的童年记忆,真是殊为不易。

不仅是我们家,耳闻目睹,我周围的亲友同学,也大抵如此。我们都欣欣然地用心过着端午节,也会告诉懵懂的孩子,关于端午的起源来历。所以我们从小就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屈原”的伟大诗人,他因为被冤屈投江而死,热爱他的人民为了保护他的遗体,便做成粽子投入水中,辗转流传,成为了端午节……

可是,等我长大后,读了历史上的屈原,了解了我的家族史,只觉得无比困惑。

屈原是谁?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楚国位于长江流域,屈原的作品、楚国的风俗都属于荆楚文化,与当时的众多中原王朝都有着很大的差别。最终楚国灭亡了,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诗词的源头,后世诗文,“莫不同祖风骚”。

在屈原的时代,东北还是遥远的“荒蛮之地”,此后更是鲜卑、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发源地,从这里走出的一个个少数民族政权都想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彼此征战不休,一直绵延了数千年。这片土地尚武轻文,尽管这些民族也在不断地汲取汉族的经典文化,但无论文化气象还是相关的风俗习惯,都与江南和中原相差甚远。比如重阳节,在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前,我们这些东北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个“遍插茱萸”的“重阳节”。

当然我们也不怎么清楚满族的风俗习惯,也并不过他们的节日,尽管我的母系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满族(属于镶黄旗)。我们似乎处于文化的断层一代,甚少有民俗传承,也缺乏文化的仪式感。

那么,我们为何却如此热衷于过端午节?如此不怕辛苦繁琐,如此浓墨重彩地隆重?我们原本跟端午、跟屈原毫无关系啊!后来我读到更多端午节的资料,发现有历史学家和民俗学者考证说,其实端午节的来源并不止一个屈原,还有很多传说源头。然而,在我的家乡,在屈原从未涉足的东北,却只有这一个,我们只知道这一个人。

读了更多的书,走了更多的路,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后,我终于明白了。

屈原的精神是什么?是对祖国楚国生生不息的热爱,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信念,是无论受到多少委屈伤害,都不改初衷,都无怨无悔。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战国时代,这种精神几乎是绝无仅有的。随后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时代,然后不断分裂又不断统一,不同的民族不断征战又不断融合,“热爱祖国”、“忠于民族”逐渐成为不同民族共同尊重推崇的精神,进而铸就了我们的“中华民族”。所以屈原和他的端午节才一代代辗转流转,为不同民族自然接受,在不同的地域生根发芽,让端午成为我们共同的节日,哪怕隔着两年前的漫漫时光,依旧怀念拜祭。

“端午”这个节日,是一代代炎黄子孙不断融合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在潜移默化中共同形成的文化认同。

昔时人已没,千载有余情。只要中华民族在,屈原就会不朽,端午也将始终缠绕在我们的手上心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