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将巧遇端午
芒种悄然来临,这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因此称其为“忙着种”。
图片来源网络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历代把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意味着螳螂因感受到阴气初生所致。同时,沿江地区尤其开始多雨,华南东南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气温也是时高时低。民间有安苗、送花神和煮梅等习俗。
芒种后阵雨骤冷,诗中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宋范成大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
芒种方至,下周恰逢端午,又名: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所以五月初五端午我们有赛龙舟、食粽子、佩香囊、涂雄*药酒等习俗。一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历史人物之说;二是因为端午正值夏季,蚊虫孳生、霉菌猖獗的时段,端午过后,天上的热气降于地面,地上的湿气往上蒸腾,湿热交织,最易滋生病菌,酝酿各种邪气,使人生病,所以疾病防治应起源于古代“恶月”、“恶日”。
图片来源网络
一旦芒种巧遇端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将进入多雨的*梅时节,持续阴雨,两节巧遇,气温将寒热交错不稳,湿热之邪弥漫我们四周,容易滋生细菌,导致感冒、皮肤病、腹痛、腹泻等疾病。
01慎空调,防伤风
芒种、端午过后,我国南方地区处在梅雨时节闻风而至,闷热的天气加上湿度比较大,这时人们较宜贪凉,时下很多公司的人们长时间在空调下工作、学习,因空气不流通,环境得不到改善,或人体在留了一身汗之后,骤然进入温度很低的房间或是用凉水冲浴等,会出现鼻塞、头昏、打喷嚏、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皮肤发紧发干、易过敏等症状。
图片来源网络
有时还出现发热、头痛等,有的还会出现呕吐、腹泻等;另外空调还具有抽湿功能,使空气中的湿度过低,在干燥环境下容易让我们水分丧失,也容易使鼻腔黏膜干燥,形成支气管及扁桃腺脆弱发炎,对患有哮喘的病人来说后果更为严重。
图片来源网络
建议少开空调,多利用自然风、电扇降低室内温度,适量流汗,确保通风透气,空调房室温度应控制在26℃~28℃之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8℃;必须要久待空调房间的人士,应定时通风换气,让新鲜的室外空气进入室内;也可将门窗打开小缝,有利于空气通风对流。
图片来源网络
长期生活与工作在空调房间的人,一般约2小时即应走出室外,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年老体弱者、高血压患者,最好不要久留空调房;空调下务必勤补水,成人一般建议每日毫升以上,多汗人士适当补充淡盐水;饮食富营养,缓降温,莫贪凉。值得一提的是:夏季追求食用生冷食物降温的人们极易过量食用水果,结果一方面造成脾胃损伤更剧,另一方面引起体内蔗糖积累,从而导致高脂血症,严重者还可诱发糖尿病;脾胃功能佳者可饮绿豆汤、金银花露、菊花茶、芦根花以清热解暑,忌食油腻、黏滞、酸腥、麻辣的食物。
图片来源网络
02养心神,防口疮
6月5日芒种节气后气温逐渐走高,空气湿热,此时外感六淫之暑邪抬头,有“暑易入心”之说,气压较低的闷热高温会使人焦躁不安,心火旺盛;天气闷热,空气中湿度升高,则会家中吧心脏负荷;而接近夏季后,昼长夜短,睡眠多梦,缺乏休息等,也是心脏疾病发生的诱因。此外,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芒种端午开始,湿热之邪日重,一旦湿热内蕴,心火炽重,小肠积热,就会出现小便*短,舌红苔*,大便秘结,口舌生疮等症状。
图片来源网络
预防心脏病的要诀是:静养心,少熬夜,调节情志,规律作息;尤其是出汗较多时,必须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虚脱。中医理论“汗为心之液”,因此午时运动流汗最易伤心。
预防口舌生疮要少吃辛热的食物,如白酒、羊肉等,多吃*瓜、青菜、绿豆等食物。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气候经常迫使我们倦怠乏力,我们要遵循“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生原则,可以顺应夜短昼长的季节特征,如果您做不到早睡,中午一点前后可补充午觉小憩(半小时以内为宜),恢复疲劳,保持旺盛的阳气,维护充足的精力。
图片来源网络
03防宿疾,健脾胃
俗话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疮”一说,芒种端午时节湿热之邪弥漫四周,在湿热环境中最易因真菌感染而诱发皮肤类疾病,如湿疹、皮肤瘙痒、股癣、日光性皮炎、带状疱疹、*水疮等;芒种之时湿热较盛致女性湿热下注,白带臭秽多发。
图片来源网络
高温湿热的环境更容易使食物腐败变质,再加上不少人贪食直接从冰箱取出的冷饮、水果、饭菜等,这一时期也成了急性肠胃炎发作的高峰期。正如中医“脾虚必生湿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本虚标实则易出现恶心、胸脘痞闷、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
预防夏季真菌感染皮肤病,我们要勤换衣,勤洗澡(注意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穿透气的衣物;注意室内环境的通风,必要时使用祛湿机,避免潮湿;适当吃苦味和祛湿的食物;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图片来源网络
要防止“病从口入”——注意环境卫生、手的卫生、饮食卫生,不吃或者少吃生、半生、过冷、凉拌、隔夜的食物。特别注意:腹泻后不能不吃东西者,此时又急需补充营养,要吃一些稀、软、易消化、健脾利湿之品,譬如:土豆、包菜、菠菜、小白菜、苋菜、山药、米仁、冬瓜、蒸蛋等食物。
图片来源网络
避免多食油腻的食物,尤其对于患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肝胆疾患、脾胃虚弱患者,高糖、高油、脾胃难以运化的端午当令食品——粽子请慎用。
原脾胃强健的人们可选择水果中苦瓜、青瓜、冬瓜、木瓜等瓜类食品,香蕉和菠萝也可适当食用;蔬菜中则推荐苋菜、香菜、油菜、甘蓝、芹菜、大葱、土豆等绿色食品。
素有脾胃虚弱者,湿热难忍之际,一旦有恶心、胃腹痛、腹泻、食欲不振者切勿耽误病情,如果自行盲目进补,以致于事无补,反而加重病情,应尽快请中医专科医师指导,对症下药。
图片来源网络
时值芒种临近端午之间,6月7日即将入梅,传统芳香类中药内服、外治可以为平安度过以后的炎热的长夏打下坚实的基础。遵循“脾虚必生痰湿”的原理,在这段湿邪猖獗的节气里,建议上述患者可采用内外共治的方法祛湿健脾,尤其是穴位敷贴外用经验方剂“温脾散”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的发明专利,不仅有温煦中焦、健脾助运之功,更有温化痰湿、祛风行气的疗效,经络选穴灵活,采用远近共治、俞募相配的原则,方便快捷、事半功倍。
端午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的“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温脾经、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尤其温灸或者穴位敷贴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丰隆(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不仅可直接提升阳气、祛湿化痰、健脾助运,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解除春困夏打盹的疲乏。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