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别名艾蒿,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之一,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在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具有很高的药用、经济及食用价值。
我国现有的艾蒿品种有余种,可谓种类繁多,其中北艾、海艾、蕲艾、祁艾被称为“我国的四大名艾”。
一、生物学特性
艾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植物,整株有浓郁香气,喜阳光、耐干旱、较为耐寒,适应性极强。花果期7—10月,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
艾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24~30℃为生长繁盛期适宜温度,但当温度高于30℃时,茎秆病虫害加重,易产生老化抽枝;冬季温度低于-3℃时,会对当年生宿根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艾草对生存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在阳光充足、湿润肥沃、通透性较好、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中性土壤中生长状况好,不耐碱,以肥力足、排水良好的沙壤或黏壤土为佳。
二、栽培技术
1、整地-施肥
对地块进行深耕30cm以上(疏松土壤,提高保墒能力,减少土传病虫害,深埋部分草籽,利于来年除草)。
结合整地可施入腐熟的有机肥~kg/亩,磷酸二铵10kg/亩为底肥。
深耕之后即浇1次底墒水。带沟起平垄,垄面宽1.2m、高10cm,中间略高于四周,两侧带排水沟,沟宽0.3m。
第二年早春返青时施人腐熟有机肥~kg/亩或撒施30kg三元复合肥。采收平茬后,每亩追施kg腐熟有机肥。
2、栽培方法
a、种子繁殖
选取2~3年生的健壮、无病害植株,在10-11月果实成熟时留种,一般在来年3—4月份播种。艾草种子存活期短,夏季过后就会失去发芽力。种子繁殖艾草成活率很低,且生长速度非常慢,一般不采用这种方法。
b、根状茎繁殖和分株繁殖
根状茎繁殖通常在10月份进行。用根状茎繁殖时可将多年生地下根茎全部挖出,剪成10cm左右的节段,按行距40~50cm开沟后,照株距15cm平放于沟内,再覆土盖压。
分株繁殖一般在2-3月进行。在苗高10cm左右时,选取从母株分离出的带根新幼苗,按照株行距30cmx30cm栽种。每穴2~3株,覆土压实后漫灌保墒,促进缓苗。
3、田间管理
根状茎在地下越冬后于第二年3月初开始萌发,4~5月地上茎叶生长旺盛,茎从中部以上有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霜冻后地上部分枯萎,地下部分可在田间越冬。
当苗高30cm左右时,可在阴雨天撒施尿素90kg/亩用作提苗,但仅适合于第一年栽种,以后不使用,否则会影响艾草自身有效成分含量的积累,使艾草品质降低。
4月上旬中耕除草,适当深耕,约15cm左右。每茬艾草采收过后均要追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以磷钾肥。
下雨及时排水,保持排水沟通畅;天气较干旱时,及时浇水,苗高80cm以下时可进行喷灌,苗高80cm以上时,为避免发生倒伏,需大水漫灌。
每隔2年左右要翻晒耕地,清除过密的宿根和茎基,调整艾草的种植密度,使其生长空间增大,便于提高光合作用,加快艾草生长,减少病害。栽培3-4年后,老株要重新栽种。
4、采收
每年3月初越冬的根茎开始萌发,4月下旬采收第1茬,每亩每茬采收鲜产品~kg,每年收获4~5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