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丽芬,笔名皓月星空年开始散文写作,作品多次见于《洟源》、《龙泉报》、《玉溪日报》、《玉溪环境》等,并多次在征文中获奖。不一样的端午节皓月星空斗转星移,时光任冉,一眨眼功夫,50年的春秋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望着近80岁的婆婆忙这忙那准备端午节的物品,才忽然记起,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可不,街边已经有人在卖粽子了,生意人的思想总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已经不再包那种又硬又大的粽子,改成又小又软又糯的小粽子了。回想逝去时光中的端午节,不同时期的端午节是不一样的。(一)儿时的端午节那时,还没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端午节前后正是农村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这时村里全民总动员,起早贪黑,抢收抢种,只恨没有分身之术。所以,就算是到了端午节的当天,父母也仍然要到生产队里一直忙到日落西山,才紧赶慢赶的回家。点燃灶堂里的火,把中午出门时就泡好的米煮了放在甄子里蒸着,在甄子底下倒进豆芽豆,在甄子里的饭头上再蒸上一年也吃不上几次的麦面馒头,炒上小半碗腊肉,就着炒肉的那点油炒盘洋芋丝,最后煮个汤菜,就是一家人端午节的饭菜了。与平时的饭菜相比,能代表端午节的就只有那平时很少吃的馒头和豆芽豆及那小半碗腊肉。豆芽豆是生产队里分的,那并不是为了过节而准备的豆子,而是在那个多雨的季节,队里来不及收割而出芽的豆子,碰巧遇上过端午节时兴吃这道菜,就顺势分给农户了。那时出芽的不止这一种,有出芽的麦子、菜籽。那豆子可是名副其实的芽豆,上面的芽已经长得很长,在主根上都长出了许多的须根,整个豆子都干瘪了,任凭怎么煮也煮不熟,吃在嘴里不仅没有芽豆应有的甜味,却有一股淡淡的苦味儿。那时的端午节,印象最深的不是吃一顿没有粽子但稍微好一些的饭菜,而是和父亲一起在院子里种柿子树。那时村里有端午节种棒头都会成活的说法。每年的这个季节,父亲就会到离家很远的一个山箐里挖来野柿子树种在院子里。柿子是那时除了桃子、梨、李子外很稀罕的水果,不像现在,每到秋天,村头巷尾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树上,压弯了树枝,没有人采收,也很少有人摘食,大个大个地掉落在地上,鲜红的汁液溅得到处都是,成为苍蝇、蜜蜂、小鸟、小虫们的美食。那种野柿子树,和真正的柿子树区别不大,外型与真的柿子树很相像,难辨真假,只是它的茎杆的颜色是深褐色并长有一层淡淡的绒毛。那时的柿子本地人叫四花,据说从挖来野柿子树嫁接成活到挂果只需要四年的时间,一柿子树是村头巷口很金贵的果树。那时家家户户的房屋庭院和菜园都很小,能在院子里有棵柿子树那可是很稀奇的事情。特别是能在村口的菜园边有一两棵柿子树的人家,肯定不是队里的领导就是与上级有着特殊关系的人家。那些人家的菜园也一定是在离水源最近的地方,这样不仅近水楼台先得月,每次浇菜园的时候提只水桶就能从水塘或水沟里取到水,很便利,很省力。并不用像那些离水很远的农户,得用两个肩膀去挑。要是遇上干旱的年时,一大早,池塘、水沟里的水早早的就被挑干了。离水源近还有另一个好处,在那个寸土寸金的年代,离集体的水源地近,还可以往集体的公用池塘边、水沟旁动动脑筋,挪个一寸两寸,可以多栽三丛辣椒,两棵白菜,就算挪不了,也完全可以在自家的地上栽一两棵柿子树,借助池塘、水沟上的空间让它人为的往水塘、水沟那边生长,完全不会让其影响自家菜园里的庄稼。那时,要不是这样,是没有那户人家会舍得在自家的菜园边栽种柿子树的,柿子树庞大的树冠,可以罩住好几户人家小得可怜的菜园,那样不仅自家的菜园种不了菜,还会引起公愤。即便不这样,也经常在相邻地块之间发生因为谁多占了对方那怕是一棵菜的位置而发生的争吵。所以,父亲在院子里种下的两株柿子树寄予了孩子们莫大的希望,从端午节前就盼望着爸爸赶快行动,柿子树挖回来后,在栽种的时候更是跟在爸爸的身后,抬锄头、递树苗、浇水,忙得不亦乐乎。那那是栽种柿子树,是栽下了孩子们殷切的希望啊!院子里的柿子树不知道父亲补种了多少次,反正在我的童年里,希望都未曾实现过。吃上自家院里的第一个柿子的时候我已经快初中毕业了。那时父亲为了孩子能吃到一个柿子可真不容易。(二)成家后的端午节第一次吃到端午节的粽子是叶结婚后在县城的婆家。那年的端午节,婆婆不仅买了粽子、泡糕、豆芽豆,买了挂在门边祈福辟邪的艾蒿和菖蒲,公公还杀了一只鸡,感觉好有仪式感。在娘家时除了过春节,其余的节都是匆忙应付,感觉那时父母的脚步永远是那样的匆忙,始终没有停下来的时候,为此我们一家人吃饭的速度都特别快,就像打仗一样。那种粽子是一个有三两左右的大三角粽,只有花生馅、鲜肉馅、火腿馅三种。吃在嘴里与平时里吃的糯米饭唯一的区别是多了一点馅的味道和那股粽叶渗透在糯米里特有的清雅香味吧了。第二年端午节,我买了粽子带给远在小镇的父母,父母告之,他们所在的小镇今年也有人卖粽子了。只是没有人卖艾蒿和菖蒲。第三年我送粽子和艾蒿、菖蒲回家时,父母说,今年小镇上不仅有粽子卖,连艾蒿、菖蒲也同样有人卖了。这样,我就不再往家里送过端午节的东西了。又过了几年,母亲在端午节的前几天打电话来,要我到超市里买一些小粽子带过去,说他们那边只有那种大三角粽子,没有超市里的小粽子好吃。就这样的过了几年,大小超市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到了各个乡镇,端午节我也就不需要再给父母送小粽子了。(三)今年的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是一个与往年完全不一样的端午节,我由一年前的婆婆再次升级做了奶奶,一个可爱的小人儿来到了我们家,她打隔、放屁、打喷嚏、打哈欠、皱眉头、哭闹、欢笑,一切的喜怒哀乐都牵动着一家人的心,每天让一家人生活在兴奋与新奇之中,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婆婆对小重孙也是喜欢得不得了,却每次都只是站在旁边逗看一会儿,连拉拉孩子的小手都不曾去做。我看着有些心酸。她是怕我嫌弃,怕孙子媳妇嫌弃。我抱起小孙女放在婆婆的怀里,婆婆小心翼翼、满心欢喜地抱着重孙女。站在一旁的我,看着婆婆满头雪一样的白发,心似乎被蜂蜇了一下,眼角有泪水无声的滑落。为什么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一家人的心,而为我们辛劳了一辈子,为我们付出了全部的父母,却常常被我们冷落,被我们嫌弃,被我们置之不顾?老了却要在子女面前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呢?。这是中国父母最大的悲哀,也是我们做子女最大的悲哀。尽孝不是要给父母多少金钱,住多大的房子,其实父母需要的并不多,一个笑脸,一句关爱的言语,回家时的一声问候,出门时的一声叮嘱,病榻前的一份陪护,过马路时的一个搀扶,还比如让他们对小重孙的关爱得到满足,而不是被拒绝、被嫌弃,不要让我们的双亲,在缺少关爱中孤独终老。
在这个不一样的端午节里,幸福满满的内心里却因为老人而涌上了一些淡淡的忧伤。婆婆和双亲都快80岁了,时光老人用时间的画笔日夜不停地在他们的身上记录着每一天的过往,他们佝偻的背、霜染似的白发,沉重的脚步、不再关风的嘴、口齿不清的言语,都是时间老人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及时接下父辈们手中爱的接力棒,把他们关爱家人一辈子,唯独没有自己,的无私的、博大的爱传承下去,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小的慢慢长大,年轻的慢慢变老,年老的慢慢离去……时间从来不会因为谁而放慢脚步,及时尽孝,让他们在有生之年也能享受子女给予的爱。虽然我们的爱和他们给予的爱,渺小得没有一丁点儿的可比性,但至少能让他们有些安慰,让我们自己内心的那份愧疚感减少一些,也让后悔的事情少发生一些,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是我目前刻不容缓的事情,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耀宇文学
耀宇文学,需要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