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粽香飘来忆端午 [复制链接]

1#
福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60xh.com/xinwen/3260/55504.html

作者:徐淑娜

端午节快到了,老妈差大弟送来一兜子粽子。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打开粽子叶,一股粽香扑鼻而来。这是妈妈的味道,是停泊在记忆中熟悉的味道,是端午特有的味道。几十年过去了,这种味道一直都在,从没远去。

我的故乡,是箭杆河畔的一个小村庄,它离这条河的发源地不足五里地。由于地下水的丰沛,加上箭杆河水的滋养。从源头到下游数十里地,生长着茂盛的芦苇。浩瀚的芦苇荡是家乡的一景,它和无边的稻田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故乡那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而这连绵不断一望无边的大苇塘,有谁会想到从它诞生的那天起,能和端午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端午是传统佳节,在当时的农村它和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一样重要。即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也要沿袭尚存的风俗过好这个节。

大家知道,端午节是在芒种节前后,夏至就该收麦子了。巧在端午儿和“三夏”大忙打了个时间差。过好端五节,仿佛是打好“三夏”这一仗的前奏,又有点儿像总攻开始前,将要吹响的冲锋号!这样的节点,各家各户别提多重视啦。其中包粽子就是过节的重要一环。包粽子所用的原材料不用买,都是前一年完秋儿时准备好的。米是各家自留地打的粘高粱碾的,有的人家也许还有上亩地亲戚送的大*米。枣儿是自家枣树上结的,打下来晒干后留好的。只有苇叶讲究用新鲜的,用它包出的粽子有苇叶儿独有的清香。那是我们小河筒人的骄傲!我们有浩瀚无垠的大苇地,更有取之不尽包粽子用的大苇叶!

擗苇叶是妇女和家里女孩子们的事。我是家里老大,所以年年跟妈去擗苇叶儿。由于白天要下地干活,所以擗苇叶儿需要起个大五更。天不亮就得出发。到了村北箭杆河边的大苇塘,天刚蒙蒙亮。听苇地里的说笑声,我就知道有人早来了。苇坑里乌烟瘴气的还看不太清呢,我只能就用手摸着大叶擗,等稍微看清点儿啦,手就放麻利起来了。孩子们个矮,大人怕把苇子压折,总能听到大人的叮嘱声:用胳膊拢着点,稍微压着点苇子,可别用太大劲,小心别搬折苇子……我妈也不断提醒着我。擗苇叶儿我有经验,拢一把骑着擗,不伤苇子还轻松。那时候的人,对集体财产可爱护啦。苇子能编苇蓆,那时家家睡土炕,孩子多的家,炕蓆都是费的。盖房用苇子编菝封顶子用……生产队卖苇子钱还参加分红。集体的一切都跟自己家息息相关,所以大人小孩儿擗苇叶时都十分小心,沒有肆意糟蹋苇子的现象。等到擗完苇叶儿的人撤了,苇子依然茂盛挺立得封烟不透。从这些不难看出,我们小河筒的人对家乡一草一木是怎样真心实意地守护了吧?

包粽子就是家庭主妇们的事儿了。端午儿头两三天,泡上米,烀好苇叶儿。包粽子时,有枣儿的人家儿,一个粽子放一两个枣,没枣儿的人家儿只包瞎粽子,或者烀点豆馅搁上。那时沒有一户人家花钱买枣儿的。妈妈们包粽子一般是干一天活儿收工后,吃完饭打夜班包。当妈的就是辛苦,一包就是百八十个,两三个小时才包一大锅。我那时大了,知道心疼妈了。就跟妈一起打夜班包,一来二去就学会了包粽子。等到我成了家,过端午儿包粽子从没求过人儿。想想学一手儿还派上了用场,这就叫艺不压身吧?夜深了爸爸和弟弟妹妹都睡着了,妈也让我去睡觉。我帮着把包好的粽子码在锅里,抱来爸爸给劈好的劈柴。妈点火在凉灶锅那儿烀粽子。我才回屋睡觉。妈得等两个小时后熄火才休息。早晨这锅粽子烂乎乎的,还热乎呢。一家人早饭就吃粽子啦。秋天家里的枣儿在树上就被孩子们打没了。吃粽子时买点红糖掺点水蘸着吃;沒钱买糖的,花一毛钱买两小包糖精,也掺点水蘸着吃。糖精掺水适量跟糖的甜度差不多,都甜滋滋的。而用咱苇塘的大苇叶儿包的粽子,散发着一样的清香,满满的都是家乡的味道。

记忆中的包粽子,只是过端午节其中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流传千年的民俗文化,它丰富了节日的内容,让这个传统节日更有意思。做为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据传在屈子投江之前就有端午防疫驱瘟的习俗。小时候过端午传下来的民俗,更增加了人们对端午节的尊崇,也更有仪式感。所以早年过端午节多了一分朴实与虔诚。

端午节头几天,家里就割来香菖蒲,不好找香莆就割臭莆替代。艾蒿有的人家儿种,不种的可以去人家要几株。我的伙伴兰子家在院子一角种了一片,每年一到端午,兰子便送我一小抱儿。艾蒿香气特别,可以驱蚊虫。爸爸留几支后,余下拧成火绳晾干。盛夏晚上,头睡觉前,家家都在房间里用柴草熏蚊子。先把窗户上冷布掀开,点燃干柴,上压湿草,顿时浓烟滚滚……蚊子及各种飞虫从屋内角落逃生,待到烟尽,放下冷布。点上艾蒿火绳,屋里艾香缭绕,有一两只漏网蚊子也会被艾香熏得翩翩起舞不停……这样它便丧失了叮咬吸血的本事。一家人不仅可以睡一宿踏实觉,就连爸爸点烟也有了现成火种,省了火柴钱。桃枝端午也要派上用场,说是能避邪。挑一两枝没有桃子的枝条折断,与菖莆艾蒿三样用红布条妆饰好,插在街门上,早先一般农户全是木框棒秸编的栅栏门。有它们把门,据说有避邪防疫的功效。

早些年甭管过啥节,最欢的是孩子,最累的是家庭主妇。大节小量都考验着家庭主妇们持家的智慧与手工如何。别看一个端午,几个孩子得求个好养平安吧?编几个马莲垛、做几个用各色布缝制的小桃、小辣椒、再用五色纸叠几个类似中国结那样的符儿。女孩们别在头发上,男孩们缝在肩上。都用五彩丝线穿着,很漂亮!就是取个吉利儿呗。这就显示出人们对这个节的敬重,庄严与诚挚,更象是一种心灵的祈福吧。

我记得端午节这天早上,妈会嘱咐我和妹妹去院子梳头洗脸,寓意夏天房中不招蝎子、蜈蚣什么的。等我们梳洗完,妈又吩咐我们把她用秫秸篾子插的大公鸡别在屋内四角旮旯,寓意大公鸡专吃五*虫。这些习俗我至今记忆犹新。

端午节讲究不少,可吃喝没那么多讲究。不像春节、中秋节得吃顿肉和大米饭。一般家儿不买肉,用生产队分的西葫芦包顿大馅包子,孩子大人照样会欢天喜地的。那时人们的幸福感就那么容易满足。因为过完端午节,农村就要收割小麦啦。麦秋“三夏”可是场硬仗。不用动员,事关到嘴儿粮食的抢收,每家儿这时会再包一大锅粽子,等着犒劳麦收时节忙碌的家里人。由此我认为,那时候农村人过端午,过得是民俗的传承,过得是心气儿,过得是盼头儿!积聚的是一种力量,迎接的是麦秋“三夏”龙口夺粮的硬仗!

如今又到了一年端午节,却赶上了继续防疫抗疫的攻坚战。我们更需要凝聚一股共同抗疫的精神力量,接过老祖宗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打一场围剿新冠病*的人民战争!我坚信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作者简介:

徐淑娜,南彩小学退休教师。顺义作协会员,顺义朗读者原创诗人,中学高级教师。

策划:《顺义作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