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由来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除了端午节的正名称谓之外,其别名有竟有30多个。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端阳节、端五节、五月节、龙舟节、龙节之外,还有许多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别称,如天中节、采药节、浴兰节、菖蒲节、艾节和食粽节的来龙去脉却鲜为人知。
端午节习俗
天中节
端午节源于我国古代人民群众对自然现象的崇拜,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运用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天干地支说,把端午与天、地、人联系在一起。由于“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而喻天地人事之运”,根据天、地、人并存的理念,诠释人类的正常生理现象和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和用药规律及时间。因此天干地支学说与中医子午流注、五运六气理论相辅相成。
祭龙的民俗即是由龙图腾演变而来的。仲夏第五月即称“午月”,午日为阳之时辰,所以按十二地支顺序,端午又称端阳。端午恰在夏至前后的农历五月初五日,此时正当芲龙七宿飞升天之正南中央,得中又得正,故端午节又称“天中节”,此即源于巜易经》的“飞龙在天”之说,比喻“事物恰逢鼎盛状态,乃大吉大利之时”;但从另一方面讲,中医阴阳干支理论,端午中的”午”为五月,端阳中的阳又为阳中之阳,炽热之火极盛,易引发*邪肆虐和温热病流行。端午之时,不但容易产生心悸、烦躁、口舌糜烂、皮肤生疮等病证,山峦瘴气之疫厉也易于流行,对此古人在抗击疾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祛病防疫”的风俗习惯,并给端午节的冠以其它别称,而这些多与中医中药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采药节
端午之时,阳气极盛,是草木生机勃发、药性抗病能力最强时刻,其辟秽除邪作用最佳,故素有“端午日,遍地都是药”之说,所以中医药人员不误药时,争相采撷。这就形成了端午之时清晨踏青、踏百草和采集杂药的习俗,所以端午又称采药节或草药节。
与此衍生出来的“斗百草节”是指在端午之日,约上亲朋好友外出,采集花草枝叶,互相猜识,比试对错,以决高下。这既可以增长中草药医学知识,又可使参与者淘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情趣中。
菖蒲街、艾节
上海地区流传的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醒,不安宁”,所以民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菖蒲”的习俗。艾是重要的中药药用植物,人们除常用艾灸驱病、提神通窍,还常将其悬于自家门外以驱邪防虫,净化空气。而菖蒲则有化湿和胃、开窍宁神之作用,对于夏令之时痰湿秽浊之邪蒙蔽神窍而导致中暑、神志昏蒙之证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之效。此即端午节又称菖蒲节、艾节之缘由。
还有些地方,借助于中药芲术燥湿健脾和胃之功效,采用烧熏芲术之法,以预防在仲夏之时暑湿偏盛、脾失健运引起的食欲低下、晥腹胀满、呕恶吐泻之证发生。
此外,国人还有将麝香、苏合香、冰片、藿香、佩兰、石菖蒲、艾叶等药装入香囊之中,以芳香化浊之功效预防疫病的发生,这即是端午佩戴香袋的风俗。
浴兰节
早在商周时期,民间即有“蓄兰沐浴”的习俗,端午这天,将采摘的兰草煎汤沐浴,以除山峦瘴气。屈原在巜九歌-云中君》中吟道:“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至南北朝时,已有将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记载,民间也称“洗草药水”。但有人说浴兰节中的“兰”说的不是兰花,而是菊科中的佩兰,值得商榷。此外,在南方一些省份都有用不同的中药浸泡洗澡、洗脚的良好习惯。
粽子节
粽子作为食品在中国不仅流传最久,而且在我国东、西、南、北、中无一例外都有在端午节食粽的风俗。棕原本是祭天祭祖的美味,现在不仅可在端午节食用,平时也是餐桌上的常用食品,所以现在粽子已成为寻常百姓家日常食用的美食。
粽子主要食材是糯米、黍米,夹在其中的是不同味道的粽馅,南方地区外用叶大而宽的竹箬叶或柊叶包裹,而北方则常用芦苇叶包裹,具有清除端午之时的肺热胃火作用。端午盛夏,天气炎热,酷暑难当,热盛伤津,食用甘凉味美糯米、黍米,又借助除烦生津的粽叶之香气,正当其时。另外,端午还意味着夏天的正式到来,所以长江以南有“不吃端午粽,寒衣不入笼”之说。
其他习俗
结五彩线。青、赤、*、白、黑是中医五行肝、心、脾、肺、肾的吉祥五色。端午之晨,父母常将五彩线结于儿女的手腕和脚踝处。佩戴五彩线时间有长有短。时间短的是于端午后的第一个雨天时即剪下,扔于雨水中,任凭雨水冲走,寓意将病邪瘟疫祛除,以辟邪攘灾;时间长的要将五彩线一直戴到农历七月初七日,即中国传统情人节的“巧节”方可剪下、焚烧。
喝雄*酒。我国江浙一带的古代民众,常有在端午节时与亲朋好友聚会在一起喝雄*酒的风俗。古时雄*酒常将雄*、朱砂、柏子仁、桃仁、菖蒲片、艾叶加入洒中浸泡饮用,该酒具有辟邪、杀虫、解*作用,用于解*物和杀诸虫,故山西一带曾流传过“喝了雄*酒,疾病远远丢”的说法。我国神话传说《白蛇传》中,法海和尚教唆许仙诱骗白娘子饮用雄*酒,使其身现蛇形的故事即源于雄*酒的功能,流传很广。鉴于雄*含有大*大热的砷成份,朱砂又含有重金属汞,所以当今的雄*酒早已名存实亡,当今国人在端午节时早已用普通花雕*酒取而代之。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于孙婉琪
责任编辑:刘菊
审核:石晶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