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姿势我们这么过端午,屈原知道吗 [复制链接]

1#

?北大青年

本报记者:

王晨阳 历史学系级本科生

朱红杉 历史学系级本科生

屈原和端午没那么亲密、赛龙舟包粽子以外的趣味习俗、咸甜粽子*的终极PK,以及多的是,你没吃过的奇葩粽子。

源起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和我没关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夫子在江边吟唱时,大概不会想到千百年后他会与端午节捆绑登场,被如此热情地传诵:高风亮节的三闾大夫,坚贞不渝的爱国诗人。每年中高考季节,“屈原投江”还要与“项羽自刎”“司马迁受刑”“陶渊明采菊”一道,成为作文表演中的四大固定节目,经久不衰。年年投江,岁岁吟诗,代代被歌咏,但屈原若有知,大概会无奈地摊手:“最初的端午节和我没什么关系。”“端”为初始,“午”音同五,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与这个特殊的季节密切相关,辟邪趋吉才是它最初的节日内涵。我国现存最早的历书、战国时期的《夏小正》记录:“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气。”农历五月,高温炎热,疾病多发,阳气最盛,被称为“恶日”,因古人认为这一天“有邪气”,某些地方甚至出现“生子不举”“五月初五、克死父母”的说法。因而要通过蓄采百药、沐浴兰汤、佩戴香囊、悬挂菖蒲、登高远游、龙舟竞渡等特定行为和活动来祛除邪气,招福纳吉。至于怀瑾握瑜、志洁行廉的屈夫子,当然值得人们去纪念。但能获得如此大规模、全民性、流传至今已取代“辟邪”这一节日最初原因的纪念活动,则更多依赖于爱国诗人的特殊身份。流传龙舟挂艾斗百草趣味习俗知多少

除了最常见的吃粽子,端午节还有着很多趣味习俗。

裹角黍斗草——文斗武斗各争锋“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端午佳节的斗百草是一项老少咸宜的活动,或文斗或武斗,总有一款适合你。文斗:各家比赛所持花草的名字或长势,常常成为城中名媛公子斗文的形式。如《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描写香菱、小螺、芳官、蕊官、藕官等人斗草的情形:

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

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

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

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

武斗:两人将所持的草茎互相拉扯,看谁的先断,即俗称的“拔老根”,适宜儿童玩乐。挂艾——艾人高高守门旁

“戴艾叶疗一切*气”,古人认为将艾叶作成人形可提高祛邪的功效。端午当天早起所采的当天的艾蒿尤其有效,将其捆成人的模样挂在门的两旁,污秽邪气全部退散。除艾人外,也有将艾蒿编成艾虎挂在门上或戴在头上的习俗。

悬艾人龙舟——驱瘟消灾是主业与包粽子一样,关于龙舟竞渡的常见说法是屈原自沉汨罗江、百姓划船竭力营救。然而,龙舟竞渡更是为了禳灾辟邪而进行的一项活动。

相传民间有道士捉住独眼五*,将其封印在葫芦里,为了防止五*逃出葫芦、顺着大江来到人间散播瘟疫。村民们把葫芦放在龙舟船头,比赛看谁最快将五*送出村子,即“用法术处理的公共卫生事业”。

观竞渡五*——避除邪气*攻*端午时期,为了抑制五*(一般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种动物)出没,人们习惯用彩纸剪出五*的形状放入葫芦,表示封住五*,避除邪气。或是将五*的形象装饰服饰挂在身上,以*攻*,驱逐瘟疫,如五*帽、五*裤等。五采——长命合欢保平安

明清之际,北方的一些地方流行在端午时节精心打扮家中女孩,带五采丝、挂香囊,因此端午节也有“女儿节”的称法。五采丝,也叫“合欢索”“长命缕”,将其缠在脖子、手臂、脚腕,或是挂在身上,可以避免瘟疫和邪气。

系采丝

PK甜粽?咸粽?民以食为天,有关吃的问题,丝毫不能马虎。南北饮食口味的咸甜之争,最早于年6月由一碗豆腐脑开始,随后月饼、粽子、汤圆等都加入了这一场美食界的“世界大战”,以下是姿势君收集的最新消息。试观当今“粽子联合国”的发展,鲜明地分为“甜粽公约组织”和“咸粽共和联盟”两大派系,双方就“孰为正统”的问题进行多次纷争。以神圣豆沙帝国(豆沙粽)、蜜枣公国(蜜枣粽)、水果联合酋长国(水果粽)的“甜粽公约组织”认为:享受粽子世界的正统地位自古以来就是甜粽公约组织神圣不可分割的权利。另一方,以大鲜肉联邦共和国(鲜肉粽)、蛋*合众国(蛋*粽)、叉烧共和国(叉烧粽)为首的“咸粽共和联盟”则表示,它们完全尊重“甜粽公约组织”的观点,但同时保留己方作为正统粽子的意见。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在经过亲切友好的双边会谈、充分交换意见、增进深入了解后,就未能达成统一观点表示遗憾。但双方均表示,将一道努力,为实现粽子联合国的稳定发展做出努力。

在旁观咸甜粽子之争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古老国度所拥有的悠久的历史传统与丰富多元的饮食风俗。

在西晋地方风物志《风土记》的记载中,粽子有两种做法:一是将糯米和枣、栗子混合,用菰叶包裹煮熟;二是将乌龟煮烂、去骨、加盐,和黏米放在一起,称作“俎龟粘米”。这两者正疑似当今甜、咸粽子的起源。至于南北方食用粽子的口味为何与传统的“南甜北咸”形成差异,则与气候环境和粮食种植影响下的食材的选用、制作粽子的习惯、居民的饮食倾向等多重因素相关。

食材选用

制作习惯

饮食倾向

北方

单一

粗制

当作点心

南方

丰富

精细

当作主食

南方气候湿润,粮食种类丰富,制作粽子的主要食材糯米较多,因而在食物制作上偏于精制细做;以米为主的饮食习惯又使得南方人喜欢在粽子中填入各式各样的作料,制成咸粽来当作主食食用。相比之下,北方的粮食种类较少,人们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处理食材,加之糯米较少,因而常将粽子当作甜点来品尝。这才导致了南北方各异的食粽偏好。

粽子本无派,咸甜自取之。至于甜、咸粽子到底孰先孰后,何为正统的问题,姿势君私以为,与其纠结于此,不若抓紧机会好好享受节日氛围。

此外,吃货们也要留意:

1.粽子大多由糯米制成,热量偏高,缺乏纤维质,粘度较高、不易消化。因此不宜多吃,每餐不超过50克(1~2个)为宜。

2.粽子油腻,可搭配口感清爽的蔬菜水果,以减轻肠胃压力,避免消化不良。

视界多的是你没吃过的奇葩粽子

(期末刷夜*慎入!)

绿西米红枣粽

蔓越莓水晶粽

爱文香芒粽

火龙果粽

榴莲冰粽

星巴克“星冰粽”

咸蛋*板栗粽

咖喱鸡肉粽

泡椒牛肉粽

鲍鱼粽

粽子披萨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感谢中国语言文学系王娟老师的指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