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育女是人生中的重要内容,家族由此得以繁衍兴旺,民族由此得以发展昌盛。满洲诸先世的育儿风俗史无详载。清代满洲人家素重生育,尤其重视对子女的教养。从他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意识出发,采取种种措施,希望使幼儿避灾获福,长命百岁,长大有所作为。由此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育儿风俗。
生儿落草
满洲风俗,妇女怀孕以后即须珍重,有诸多的禁忌: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进产房、不准听某人难产、不准侍奉祖先和参加别人的婚礼。五个月以后,不准进马棚牵马,不准扭身坐、不许大哭大笑。实际上这许许多多的禁忌,只不过是一些神秘化了的保胎措施。
妇女分娩前,要先把炕席卷起,在土坑上铺层谷草,让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孩子降生俗称“落草”。《红楼梦》第八回:“(宝玉)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啣下来的宝玉。”满洲先世,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代,过着“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祖”的穴居生活。无铺无盖,只能在茅草堆中生儿育女。世代相袭,遂成生几落草的风俗。它反映了遥远岁月里的满洲先世粗犷的生育方式和艰苦育儿的情景。
悬弓挂帛
满洲风俗,对婴儿的诞生重在区分男女之别》如生男孩,即在大门的门梁上悬挂一张小弓和三支小箭。箭射向门外,俗称“公子箭”。它是生子的标志。满族崇尚骑射,把弓与箭视为传家之宝。悬“公子箭”,其意主要是在于为新生儿祝吉,预祝孩子长大成为一名好射手,同时也是为产妇驱邪的表示。途经门前者,见悬“公子箭”,即口颂喜歌,生子人家则要散施资财,以讨吉利。如果生了女孩,则在门梁上悬挂一条红布,象征着吉祥。古代的汉族,生子有“悬孤设帨”的风俗。
《礼记》载:生男“设弧于门左”,左为“天道所尊”;生女“设帨于门右”,右为“地道所尊”,以此作为男女初生的标记。弧是木弓,用以象征男子的阳刚,税是佩巾,用以表示女子的阴柔。同时也有男子主外、女子主内的含意,体现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道德观念。满洲的“悬弓挂帛”风俗与汉族“悬孤设帨”的古俗,其含义大体上是相同的。
采生与开奶
第一个看到婴儿的外人称为“采生人”。据说,.采生人对婴儿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孩子长大之后,脾气禀性都和采生人一样。因此,生儿之家对采生人要以礼厚待。有的成年采生人,还被认作婴儿的干爹或干娘。汉族、土家族、壮族等其他民族也有“采生”之俗。壮族的采生成年人,称为“踏生父”或“踏生母”,在孩子成婚之前为孩子的保护人。由此可知,满洲尊重采生人的风俗,与其他一些民族的此类习俗一样,都是希望婴儿能够得到他人的关心、帮助而健康成长。孩子出生后,第一次喂奶要请一个多子女的妇女代喂,俗称“开奶”。认为婴儿吃了多子女妇女的奶,消灾无病好养活。
洗三
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要举行洗礼,俗称“洗三”。沐浴前把接生婆或儿女双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称为姥姥)用车接到家中。姥姥在炕上盘腿坐好,由别人端来一个大铜盆,盆里装着用槐树枝、艾蒿叶熬成的热水。趁着水冒热气,前来祝贺的亲友们将带来的铜钱、花生、鸡蛋等各种东西放入水中,边放边说些祝吉的话,俗称“添盆”。添盆之后,由姥姥给婴儿洗身。边洗边说:“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洗完之后,用姜片和艾面灸脑门和身上的各个重要关节。据说这样洗浴、熏炙之后,孩子体格健壮,不得病。
之后,用一块新布沾些清茶水,用力擦磨孩子的牙床。若是孩子放声大哭,便是大吉大利之兆,亲友们再次祝吉,高兴欢笑a是举,俗称“响盆”。最后用一根大葱打三下,边打边说道:“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孩子的父亲把大葱扔到房上去。扔完,亲友们一齐向孩子的父母道喜。当日,用面条来招待前来祝贺的亲友,意为祝孩子长命百岁。饭后,送给姥姥浴儿钱,并将添盆的铜钱、花生、鸡蛋等一起奉上,用车将姥姥送走。
做满月又称“弥月”,本是汉族古俗。《诗大雅生民》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谓姜源之孕后稷,满十月之间,易生而无留难。其后则以男、女之生满一个月者曰“弥月”。是日,宗族戚友皆有所馈赠,以至贺意。满洲人家为婴儿做满月之俗,与汉族大体相同。孩子满月时,亲友们都前来祝搞,多是馈送长命锁等。长命锁或为银质,或为玉质,上面雕刻“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状元及第”等吉祥字样,挂在脖上,垂于胸前。满月这一天,孩子姥姥家要给蒸“河咧”(长蛇形的面驹驹),谓之能生发。祝贺完毕,孩子家要设宴招待宾客,仍以长面条为主食,取其绵绵不断长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