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烟台街民俗采风端午之趣 [复制链接]

1#
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端午节将临,回想小时候的端午节,那真是有趣味得很哟!

第一桩事就是拉露(方言发音)。拉露,就是用手巾在草上沾露水,用露水洗脸。老人们说,用端午节早晨的露水洗脸,脸上不生疮,不长疙瘩。连着好几年,我们家都是四姐领着我们姐弟去拉露。我们来到一片草地上,露水很大,像下了雨。四姐从篓子里拿出羊肚手巾,在又高又密的青草上来回蘸抹,一会儿就把手巾浸透了。四姐先给我洗脸,然后给五姐,最后给自己洗。那露水像冰一样凉,“扎”(冷)得我打颤颤,但却觉得头脑一下清醒了,眼睛非常明亮。

拉完露,便折桃枝、拔艾蒿。折桃枝时,还偷偷撸了些桃子。桃子已经有杏子那么大了,一身白毛。那时山里桃树很多,自生自长,桃子结得一穗一穗的。把桃子拿回家用咸盐一揉,清水一冲,就变成通绿的桃子了。桃子青嫩,又酸又甜,好吃极了!

桃肉吃了,剩下桃核,那核还没硬,还只是一个白胖鼓胀的核包,孩子们叫它“抱抱鸡”。我们就用这抱抱鸡作玩物,把抱抱鸡放在手心里,一边拨弄一边唱:“抱抱鸡,抱抱鸭,抱的个小鸡会上架。”

拨弄来拨弄去,那抱抱鸡就变得软囔囔的了,这时,朝着别人使劲一捏,那些又滑又凉的浆汁就全喷到对方脸上了。大家嬉闹追逐,相互喷射,好不热闹!吃桃子,玩抱抱鸡,是专属于我们的端午乐趣。

把采来的桃枝和艾蒿捆成一束,插在门楼上,人们相信,这样就可辟邪,妖魔鬼怪就不敢进门了。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包粽子。粽子都是在前一天包好。包粽子的米一般都是黍米(黄米),也有用黏胡黍米的。包粽子用芦苇叶,海阳小纪镇一带,干脆把这芦苇叶直接叫作“粽叶”。那时候,白沙河两岸,杨柳葱葱,芦苇青青,芦苇叶又宽又长。把打来的粽叶放开水里一“炸”,粽叶就变成黄绿色的了,摸上去柔软、光滑。

包粽子时,将四五个粽叶排列,抟成漏斗状,舀上米,再挽成三角形,然后抽一根稻草捆绑结实。将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压上布袋,布袋里也是米,为的是防止粽子漂起来。添上水,就可以“咕嘟咕嘟”煮粽子了。煮熟的粽子蘸蜂蜜或糖,又甜又滑又黏,还透出一股清香,那是粽叶和稻草的味道。

端午节为什么包粽子,老人们没有说道。直到长大了,学了历史才知道,那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早饭吃过粽子,母亲就忙活着给我们戴“五索”(方言发音)。五索,就是把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的线合成一股较粗的线。老人们说,这五索的作用可大了,孩子们戴上它,就能把性命拴住,阎王小鬼就拖不去了。因此,凡有孩子的人家,端午节都要给孩子戴五索。

每年临近端午节的时候,就有人走街串巷吆喝:“割五索喽!”人们听到这吆喝声,纷纷从家里跑出来割五索。割五索不用现钱,用东西换,以物易物。可换的东西有碎铜烂铁、破绑皮(用生猪皮做的鞋)、绳子头等等。五索割多少、多长短,是不论尺寸的,而是论庹。割来的五索,端午节那天全都拴在孩子们的手脖上和脚脖上。

旧时代,由于天花、麻疹等烈性传染病的危害,每年尤其是春天都有许多孩子夭亡。因为孩子死得多,又不能进祖茔,所以每个村都划定一块地方,专埋夭折的孩子,叫乱葬岗。疾病凶猛,灾祸无常,戴五索能拴得住孩子的性命吗?当然不能。但这无奈的祈祷,或许能让大人心里感到一丝安慰。

端午节还有戴小笤帚、小炊帚的习俗。每当端午节来临,人们便忙着筹集扎笤帚、炊帚的材料。有苘、丝线和染料。苘,是一种含高纤维的植物,农民用来搓绳子,是制作笤帚炊帚的主要材料。小闺女们把苘在河里反复捶洗,直洗到雪白如丝。染料则由小厮们爬树掐来槐树的芽芯,放在石台上掂成黏液。就用这黏液把苘染黄。丝线要葱绿色的,针线笸箩里就有,那是母亲平时做绣花鞋用的。

每年腊月扎扫炕、刷锅用的笤帚、炊帚,都是父亲来做,那是用气力的活儿。而端午节要扎的小笤帚小炊帚,用的不是力气,而是灵巧,这活儿就只有母亲来担当。母亲手巧,扎小炊帚造型简单,不必说,单说扎的那小笤帚,形若河虾,那六道苘苗金黄闪亮,九道丝线翠光熠熠,整个看去,小巧玲珑,十分可爱。

端午节戴小笤帚、小炊帚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老年妇女,都争相佩戴。她们把小笤帚小炊帚系在一起,戴在胸前大襟袄的蜻蜓扣上,铛铛琅琅,煞是好看。传统思想认为,端午节戴两帚能把身上的病灾扫刷掉。

在海阳,端午节还有剜药草的习俗。这日,男人们大多去山野剜药草,以备家庭之用。我小时经常跟着父亲去剜药草,因此认识了许多药材,如丹参、黄芩、紫草、白头翁等几十种。

有句俗语道:“闺女的寒食,小厮的年,五月端午老婆跑得欢。”可见,端午节当是妇女们的节日。

旧时代的农家妇女,家务劳动十分繁杂。敬老侍小、推磨压碾、剪裁缝补、饲猪养鸡、抱柴蒸饭,一年到头难得清闲。端午节恰恰给了她们一些闲暇。这日,妇女们可以出头露面,欢度节日。

我们村河东有一座古庵,名叫聚仙庵,规模很大,天上、地上、阴间的诸神,供奉齐备。每年端午节时,周围十里八村的大姑娘、小媳妇、老婆儿都来逛庙,她们有的来烧香,有的来祈福,有的来求子,更多的是来玩,看看尼姑,听听钟磬,到殿廊之下瞻仰神佛。看吧,整个庙内庙外,云鬓彩裙,緇衣老妪,出出进进,熙熙攘攘,偌大一个尼姑庵,一时竟成了“女儿国”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与社会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杨柳林不见了,芦苇荡消失了,古迹毁了,寺庙拆了,人们的生活也日渐富裕了。然而,节日的趣味却渐渐淡了。小时候那样的端午节,只能留在我幽远的记忆中了。

责任编辑:柳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