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象,俗语作为其中一个分支,虽然没有琴棋书画那样美不胜收,蕴含的道理却能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俗语最简单的意思就是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它不仅是老祖宗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
其实不管它们来自那里,侧面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所以能够流传几千年也是有原因的。
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播,如今俗语的辨识度非常高,人们经常用俗语说服别人,也会用俗语来打比方。比如:“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三年艾”是何物?
所谓的“三年艾”就是放置三年的艾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新摘的艾草气味比较刺鼻,挥发油比较多,在燃烧时会释放大量的烟雾,容易呛人,严重时还会灼伤皮肤。
而放置三年的艾草就没有这个缺点,放置三至五年的艾叶,由于存放时间较长,艾叶中的挥发油成分已经差不多消失,燃烧起来不会产生大量的烟雾,这样的艾草相对比较温和。
因此人们喜欢用放置一段时间的艾草。此外,古代民间认为艾草燃烧产生的烟气具有防病除恶的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
“艾叶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收以灸病,甚验。艾以叶入药,性温、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称为草医”。
汉末陶弘景《名医别录》著:
“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景岳全书》记载:
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
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救百病,或炒热敷熨,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现代研究证明,艾草具有杀灭细菌和预防鼠疫的作用,因为艾草对多种传染性和流行病的致病菌、真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
随着科学发展,人们对艾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已经发现艾草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挥发油,叫作艾蒿油。艾蒿油具有平喘、祛痰、抗菌、抗过敏、镇静等多种功效。
此外,艾草也是一种很好吃的食物,在南方食品中,有一种以艾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年糕叫艾年糕,材料是清明节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放在一起,裹上花生、芝麻、白糖等馅料(有的地方加了绿豆沙),然后蒸熟。
广东地区,当地人会在冬春季采摘新鲜的艾叶和嫩芽食用,因此在民间流传“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
虽然艾草看起来很普通,但它的作用可不少,不过也有一些人不适合使用艾草,比如阴虚、血热的人,用了之后症状不减反而会增加,如果经常用艾叶泡脚,也要注意不要长时间地泡,因为时间太长会引起头晕症状。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